乌蔹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小知回答包公包青天到底是多大的官,为什么
TUhjnbcbe - 2023/3/23 21:40:00

据说现在没有图都能瞎编了?不知道信息不会查资料吗?

电视剧里面的包公就是穿错了,为的是舞台效果,承认错误很难吗?

纠正几个谣言:

第一,宋代的官服根本就没图,没有花鸟鱼虫,没有五爪金龙,没有飞禽走兽。

第二,蟒袍是明代出现的,就算是宋代有人穿蟒袍,也不能叫蟒袍。

第三,五爪龙的分别也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三爪、四爪、五爪都是皇家专属。

第四,五爪龙是指五个指头,不是五只手。

别拿明清的官衔制度给宋代扣帽子

更重要的是,别拿电视剧里看来的东西,就认为是真的。

电视剧本来就是演绎,为了舞台效果进行一些加工也无可否非,仅凭一点就能认为电视剧无法还原历史。

都知道包公黑,有谁知道色号是多少?所以根本没办法百分百还原。

其实宋代的官服很简单,因为他们讲求朴实无华,大公无私这样一个办公理念,不能穿的跟秀场似得,官就要为人民服务。当然,他们内心可能不是这样想的,所以也只能说制度是这样定的。

以下笔者讲给大家介绍宋代的朝服,也叫具服,一般大型典礼、朝会什么的才穿,这样是宋代最华丽丽的官服了。至于官服,又叫常服,形式上简单很多,颜色基本就能区分。

宋代的朝服也很容易看出来品阶,主要识别冠、袍、裙、蔽膝、单、带、锦绶、领、履。

给大家的挨个介绍一下:

冠:头上戴的东西,又叫梁冠,也叫通天冠、进贤冠、高山冠、远游冠,不同时期的叫法不一样,反正你要是去宋代的话,叫梁冠大家肯定听得懂。

梁冠主要看横脊,横着的脊梁,数量越多,官衔越大。宋代有七梁冠、六梁冠、五梁冠、四梁冠、三梁冠、二梁冠,共计六种。

不过,这六种是宋神宗时期改的,包公主要伺候宋神宗的爷爷和爹。而当时主要为三种,分别为五梁冠、三梁冠、二梁冠。

五梁冠就是一品、二品的用;三梁冠是三品、四品(御史台),还有两省五品用;二梁冠就是四品、五品的侍祠用。至于宋神宗以前六、七品用什么,笔者表示不知道,因为没找到资料,也可能那些人根本穿朝服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梁冠属于各朝各代都有,笔者也不知道宋代梁冠到底长什么样,所以就不放图了。

袍:就是最外面那层衣服,形式比较简单,基本上统一绯色罗袍,能带五梁冠稍微高级点,用立笔绯罗袍。刚才也说了,宋代官服比较低调,不喜欢乱七八糟的花纹,还有乱七八糟的颜色,能统一的尽量统一,能简化的尽量简化。

毕竟考功名是为人民服务么,虽然说是这么说。

另外,绯色其实就是一种暗红色,《说文新附》里面的解释是:绯,帛赤色也。

至于罗袍,罗是一种布料,是丝织物,工艺不算太好,也不会太舒服,所以现在没人用了。

裙和蔽膝:裙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毕竟古人喜欢里面穿个裤子,外面弄个裙子,也知道为什么,难道古代很冷吗?

蔽膝可能就要截个图了,看到绿色圈起来的那个地方没,这就是蔽膝。

蔽膝的作用就是遮羞,这是古代文化意识的一种特殊产物。而且,穿那么厚,天天闷着,不怎么洗澡,也容易有异味,加上一层布会好一些。

另外笔者也好奇一点,那么多人穿汉服,追求传统文化,请问蔽膝去哪儿了?这可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啊。

至于把裙和蔽膝放在一起介绍,原因很简单,包公使其的宋代的裙和蔽膝,就一种形式,分被叫绯罗裙、绯罗蔽膝。刚才绯红和罗都解释了,这里不再墨迹了。

单:又叫中单,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反正现在是没人穿。其实就是裹衣,以前也叫中衣,用现在的词理解,就叫里衣。大家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内内,但是因为比较大,多少会漏出来一点,比如领子的地方。

包公时期的中单并不太讲究,五梁冠用白花罗中单,就是白花的颜色,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大官能露出来一点,至于三梁冠、二梁冠不要求,反正也包的严严实实的,别人也看不见。

带:指的是大带,其实就是腰带,这东西也是统一化的,清一色白罗大带。

锦绶:其实就是绶带,不过可不是现在的绶带,古时候绶带是用来挂东西用的,也就是说在腰间。

刚才说到,包公时期的朝服总共分三种,其实就是对应不同的梁冠,那不同的梁冠,锦绶也会不同。

五梁冠是晕锦绶、三梁冠狮子锦绶、二梁冠练鹊锦绶。也就是说,宋代的花纹在锦绶上,由此可见,他们确实低调。

领:就是衣领子,包公时期的领都一个样,叫白罗方心曲领,看下图:

绿框框里面的就叫方心曲领,然后包拯时期所用的材质是白色罗布。

履:这方面好像没什么特殊要求,笔者查信息的时候发现,应该是统一的皂皮履。皂皮就是黑色的皮革,至于宋朝的皮革技术怎么样,笔者表示不知道。

现在确认的宋代的官服形式,那包公应该穿什么衣服呢?

首先,北宋初期的管制比较复杂,可以这样来看,首先是官,这个是带品级的,其次是职,有点朝中地位的意思,最后是差,就是说具体干什么活。

有人说包公做过枢密副使,所以品级很高,对不起,枢密副使当时是差,没有品级,只有权利。

后来宋神宗改制之后,枢密副使才有了正二品的品级。

另外,包拯最大的品级是礼部尚书,不过是追封的,按照宋神宗改制之前的状况,北宋应该沿用的是唐代的制度,也就是正三品。

包拯在世的时候,最大的官是给事中,在当时应该是正五品,而且属于寄禄官,没有职事,算是个发工资的职称。

也就是说,包公的职称一直都不高,不过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比如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这就相当于在中科院某了个职位,。

而且,包公的职权一直很高,也就是差这方面程度相当不错,曾经权知开封府,就是代掌管开封府的意思。

有人说相当于北京市长,这点不正确。北宋时期的开封府一直是有官职的,基本上都是太子去,去了之后就当皇上,所以这个官职是属于太子,或者有希望当皇上的皇子,包公仅是负责干活。

所以,开封府尹的品级很高,如果是皇子去了,那就是从一品,如果暂时不立储君,就由亲王代掌官职,一般是正二品。

大家注意,亲王代掌的是官职,包公代掌的是活儿。

当然,有人会说,展昭都四品御前带刀护卫了,包公怎么可能才五品?

对此笔者只能说:你要是拿《三侠五义》来聊历史,我只能去找孙悟空来跟你掰扯了。

所以,包公长期的朝服是五梁冠那一套体系

而且,早期的包公连穿朝服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五梁冠朝服体系的整体描述是这样的:头戴进贤五梁冠,身穿绯色罗袍、绯罗裙、绯罗蔽膝,腰缠白罗大带、铜剑、佩,练鹊锦缓,白罗方心曲领,皂皮履。

当然,朝服是最华丽的,宋代官员平时穿官服,也就是常服。

官服主要靠颜色区分,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按照包拯的品级,其应该长期穿绿色,后期穿朱色。在影视作品中,连黑色都出来的,显然就是为了效果么。另外,包公权知开封府的时候,品级是尚书右司郎中,还不到五品,也应该穿绿的才对。

至于衣服的样式,可以说包公时期的朝服已经够简单了,官服自然更简单,白罗大带没了,直接改成革带,白罗方心曲领直接用个暗色的圆领,梁冠这种高级货自然也不会用,改成幞头了,也叫乌纱帽,就是帽子上面有两个小东西扑闪扑闪。看下图就明白。

所以,影视剧中包公所穿的衣服,其实就是一种基于艺术的修饰。

最后必须要说一句,所谓的蟒袍,其实指的是蟒袍玉带,起源于明代,而民间能接触到的主要是戏曲之中。

所以,包公的官服和朝服,根本不可能存在蟒袍,五爪龙之类的说法,不知道某些大号是怎么想着编出来的,什么“一二品饰龙,三四品饰山水”,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出现的。

而且,即使到了明代,五爪龙为龙,四爪龙同样龙。古代对于龙的描述和认识有很多种,包括真龙、蟒龙、蛟龙、螭龙、蟠龙、虬龙等等,带了明代之后,五爪龙作为真龙,只有皇家可以用。而四爪龙,三抓龙,亦或者是无爪龙,就会分品级使用,其大部分叫做蟒袍。

但也仅限于明清,明清之间没有这个说法。

另外大家可以看一些朱元璋的画像,其中还有部分画四爪龙的。

还有事情需要辟谣:竟然有人编出来皇帝赐蟒袍的说法。

明清之前根本没有蟒袍这个东西,明代的蟒袍是官服,清代基本不受限制,不过绫罗绸缎普通人穿不起罢了。

怎么可能有赐予蟒袍的说法?

还有颜色的事情:有人*色是皇家专属。

这是纯扯淡,唐代的时候*色是人民专属,特别是清代使用的那种明*色,当时皇家比较喜欢赭*色,但那也是朝服用的,可以理解为重大节日。至于宋代,穿什么的都有,而清代才算是将明*色定位龙袍的官方颜色。

不过,也是朝拜祭天用的,皇上平时也不穿拿东西,一般都是青色的袍子。要知道清代皇上四点多就得起床,五点多早朝,穿一套衣服折腾一个多小时,还用不上班了?

所以奉劝一些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麻烦去考证,不想考证,也要想想里面的逻辑。看了几集电视剧就出来胡说八道,这叫坑人。

参考资料:《宋史·舆服志》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知回答包公包青天到底是多大的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