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现场意外挖掘出一具干尸,这也是目前北京发现的唯一具干尸。干尸长1.73米、左脚长有六个脚趾。
棺椁的棺头上写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公之灵柩。
引发热议的是干尸身上穿着麒麟补服,内穿蟒服,棺内还有一套陪葬龙袍及其他随葬品,由此有所谓专家归纳了四个疑点。
一,中宪大夫是正四品文官,但干尸却着一品武官服色下葬。
元明清中宪大夫都是文官正四品。
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的官服应该是鸳鸯补子。但男尸所穿补服上绣的却是麒麟图案,在清代这是一品武官的补服。
二,两件龙袍
干尸外套清代一品武官补服,里面还穿了一套青色龙袍,显然与其身份不符。
三,据考证(棺内有康熙铜钱),干尸是康熙年间下葬,彼时“剃发易服”已深入人心,但干尸头上没有留清代男性的辫子,而是盘起的发髻,这是明朝的发式,干尸发式与“剃发令”不符。
四,专家寻遍史书,却没有发现关于*拙吾的记载。
干尸棺椁的棺头上写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公之灵柩。由此可确定,干尸的身份为清康熙时期的“中宪大夫*拙吾”,但专家寻遍《清史》,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拙吾的记载。
据说满清一朝得到皇帝赏赐龙袍的共有十七人,康熙时有两人,并没有这个*拙吾。
于是对干尸身份引发诸多猜测。
其中有顺治说,废太子胤礽说,朱三太子说,年羹尧说,道士说,戏子说,太监说,裁缝说甚至还有贾宝玉韦小宝说。
顺治说严重不符,不探讨。
其中废太子胤礽说看似有些道理,尤其名字被很多人解读为“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废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经被废黜了当皇帝的资格”,但也经不起推断。清史明确记载胤礽死后葬于*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当时的*治氛围不可能葬在石景山。
其他说法都更经不起推敲,朱三太子也不可能传清代官服下葬,年羹尧说更不可信,道士说戏子说基本无稽之谈,太监说尸体证明不是太监,贾宝玉韦小宝之说更是天方夜谭。
结合出土物证,再结合历史时间来推断,这个干尸就是一个叫*拙吾的人,至于*拙吾是谁?我们来一一解析。
先看棺椁上的“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公之灵柩”。诰授,指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中宪大夫四品,用诰没毛病。拙吾*公,干尸叫*拙吾,拙吾是名是字或者号不明确。
再看下袍服。
清代官服,补子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有圆形补子及方形补子。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麒麟是武职正一品的补子。
清代正一品武职中只有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外官无正一品武职。
从一品武职京官有提督九门步*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外官有将*、都统、提督。
清制:“建威将*、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
干尸着正一品武职入葬生前应该是武职出身,但棺椁上却写有文官中宪大夫。什么是中宪大夫?
清代文官阶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阶分将*、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从
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二品资*大夫通奉大夫
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
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
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六品承德郎儒林郎
七品文林郎征仕郎
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
九品登佐郎登佐郎
中宪大夫正四品。这点暂时存疑。(据某些专家分析,*拙吾生活在明末清初,刚开始在明朝为官,清朝入关后,他投身清朝,被授予了四品文官。后来由于为朝廷做出了突出贡献,清朝皇帝上赏给给他了一品武官官服,和一件皇帝钦赐的龙袍)。
再看蟒袍。
清代,“蟒袍”列为“吉服”。王公大臣及各级官员的礼服,行制、文饰均同龙袍。据《大清会典》颁布的有关规定,蟒袍分四个等级:一、亲王、郡王、文武一品、二品除特赐穿金*色者,蟒袍一律用蓝色或石青色,片金边缘、通绣四爪蟒九条。特赐五爪蟒者除外。二、贝勒、贝子、奉国将*、文武三品、一等侍卫蟒袍准用石青、蓝色片金缘,绣四爪蟒九条。三、奉恩将*、文武四品至六品官、二等侍卫为一等级,可着四爪蟒八条。四、文武七品至九品官着“过肩蟒”纹,全身共绣五蟒。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载: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趾)”。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趾)”。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趾)”。
也就说蟒袍从超品的亲王到未入流的八九品小官都可以用,区别是蟒的数量。
《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载:皇子:蟒袍金*色,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初制,皇子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十三颗镶顶,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趾)”、三爪(趾)”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束金镶玉嵌东珠带)。
也就是说,只有皇子才可以用金*色九蟒的蟒服。
清代初期,尽管在名称上将龙、蟒划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图像上区别较模糊的。一些贵戚特赏也可穿着“四爪(趾)”之龙”。因而同样是一件五爪(趾)”龙纹袍服,用于皇帝的可称为龙袍,而用于大臣时只能叫蟒袍。
有博物馆藏有一件乾隆皇帝赐给云南车里宣慰使的官服。按照民间‘五爪龙、四爪蟒’的通称,这件龙褂前后两肩各绣之物皆为五爪,当属龙纹之列。且此龙褂绣四龙,龙首面向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双目圆睁,正视前方,蜿蜒而坐,被称作坐龙,是龙纹中最为尊贵的纹饰”。
清代服饰定制:龙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穿用,而皇子也只能穿龙褂。五爪龙缎、金绣等都在官民禁止穿用之列,大臣官员有特赐五爪龙衣服及缎匹。四开衩的衣裾,宗室才可穿用,其他官吏士庶只能穿二开衩的衣式。团龙褂非奉上赐不得用五爪龙团花、四团龙,唯诸王有特赐正龙者才许使用。
其实龙或蟒不是重点,重点在颜色,只有皇族可用明*、金*及杏*,而且明*杏*基本是皇帝本人专用,极少数时候经皇帝允许给皇太子使用,清代公开身份的皇太子只有胤礽。其他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
这件干尸里面所穿的应该就是臣下所用的石青色蟒袍。也属正常使用。
据报道,广东和平县就发现乾隆年间曾在任上兴修水利、救济灾民和治理*河有功,被朝廷诰封为正五品奉*大夫的林适中七十岁告老回乡时乾隆赐的“皇恩叠赐”匾及彩绣“五爪蟒袍”。
该“五爪蟒袍”以石青色绸缎为主要面料,在阳光下呈现出一种红褐色光泽。左腋下有一衣带,斜衩处缀圆形镂空小铜纽扣,周身密布金绣图案,前后均有3条五爪金龙,两肩亦各有一条,共8条。胸前和背部的龙,首向正面,头部左右对称,双目圆睁,正视前方,蜿蜒而坐(据民间称,五爪为龙、四爪为蟒。清朝官袍通称为蟒袍,蟒与龙以爪区分,其余形、神无大异)。
此官袍还绣有祥云、金菊、蝙蝠等图案,下端衣摆处绣有海浪,中有三山。官服下摆左右各有开衩。龙鳞及其它图案均以金*色或蓝色线绣成,层层叠叠,甚是密厚,颜色逐层过渡,层次分明清晰。
据考证,清朝的官服多有讲究,线外包金银的叫做平金绣,在夏服上用的叫戳纱绣,只用彩线而线外不包金银的叫彩绣。所以干尸龙袍上锈金线是正常的。
另外一件随葬品的龙袍历史上也有据可循。
目前辽宁锦州市博物馆就存有出土于锦州市太和区营盘乡董家沟村尹氏家族墓地的龙袍,出土墓的主人是清代名臣尹继善。有专家分析,这件龙袍是尹继善死后由皇帝御赐。尹继善曾先后四次出任两江总督。尹家有三代人受皇帝恩宠,嘉庆皇帝曾褒奖尹家:“名重三朝三相国,勋隆一代一贤臣”。尹继善还是雍正、乾隆两朝封疆大吏中的领袖人物。
关于辫子。
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首席教授赵成文介绍,根据尸检和技术复原,干尸死亡时间可能是深秋,享年五十岁左右,死前多日未进食。从干尸头顶推断发际线的位置,经在计算机上放大观察,干尸头顶没有留发痕迹,推断死者生前应该遵守了清朝的剃发易服制度。
康熙二十六年之前颁布的《康熙会典》中明确记载了大臣死后可以不留辫子穿御赐的蟒袍下葬。或者可以解释他临死前又梳起了发髻,为了炫耀生前的荣耀,他最后穿上御赐的武官服和龙袍下葬。
至于翻遍史书专家们并未发现关于这位*拙吾老先生的只字片语。故而,有专家认为,这个“中宪大夫”的称谓,也可能是死后追赠,子孙做了大官,可能会追封祖先。
这一点个人认为不准确。
查历史资料。康雍乾时期名臣*廷桂后落籍今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前*自然村。其父*秉中曾于年担任福建巡抚,主要从事福建之**事务,品级约为二品。其他记叙不详。
*廷桂生于年,时间上也能吻合。
*廷桂墓位于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郝家坟,与干尸墓地不算很远,干尸是否是*秉中?
一家之言,尚待专家们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