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翻到一个视频:国内某专家,拿着一个青花折沿盆(也可称折沿洗),鉴定内容为:折沿盆不是我们中原地区的固有,而是源于郑和下西洋时,近东地区的产物,在郑和下西洋物色彩料的同时,也将当地的这种盆器带回,并加以色绘烧造,就成为了我们见到的这种折沿盆,参考一下十三世纪大都会博物馆藏的叙利亚彩绘玻璃盆,鉴定结果为赝品。
当然鉴定结果我们不做讨论,但是鉴定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如果你现在将折沿盆三个字放到百度搜索栏,度娘会直接让你的视线穿越到新石器时代。如果你再勤奋一点,翻开中国的瓷器历史。它会告诉你,折沿盆早在汉晋时期就已经流行,延续到赵宋王朝都有烧制,直至明清。
由此,借这个话题,咱们就来简单聊聊瓷器鉴定的那些事。
近些年,瓷器鉴定话题,热度也一直持高不下。
电视里看到有的藏友,满怀欣喜地揣着祖传的宝物上了鉴宝节目,可鉴定结果一出,顿时失*落魄,无精打采。更有甚者,当场怒对鉴定专家。也有一类藏友,扬言是外行,结果却像彩票中奖,幸得至宝,狂喜而归。鉴定,非真即假。更何况现在人在乎的,只有真品的身价,赝品似乎毫无价值可言,更奢谈艺术。也许有藏友会说了,难道打眼的仿品也有利益价值么?那我就想反问您一句,如果没有,那些收藏界血本无归的”打眼“血泪史,从何而来?或者,你只需在网购时,稍带浏览一下高仿瓷器价格。或许尾数的几个零,可能就会重新调整你的三观。随着利益地不断驱使,行业内幕的混乱,每个收藏者急需获得鉴宝秘典,于是鉴定行业便应运而生。由此,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瓷器鉴定,它的依据是什么。
个人认为,瓷器鉴定应是对瓷器的历史、用途,年代,生产窑口以及真伪等方面,参考历史文献资料与馆藏实物对比,所做出的分析与评估。
其次,根据个人习惯,将瓷器鉴定分为两个大类:
一、传统感官鉴定(也可称为宏观鉴定)
内容包括:
(一)、器形
瓷器的器形,是一个非常明朗的鉴别特征。了解瓷器的器形历史,对我们鉴别瓷器有很大的裨益。文章开头的描述,就是瓷器器形鉴别的最好实例。开个玩笑讲,也许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同样掀起了”海外回流“的浪潮吧!瓷器是由中国传至世界各地的一项文化交流的瑰宝。我们不否定它们会在世界各地,因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形制有所改变。同样,也要知道,作为瓷器的母国,我们日新月异的烧造技术与革新也在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二)、胎质
胎质是瓷器的”骨骼和肌肉“,不同时代的瓷器胎质,纹理、疏密程度也不尽相同。如元代瓷器的胎质,由于二元配方的作用,形制越见规整,一改唐宋时期的容易走形、烧制容易塌陷的状况。但胎质粗糙,直至明代才有所改善,到了清代,由于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更新,胎质更是细腻,温润,清三代时期达到巅峰。
当然,瓷器有釉,胎质观察一般只能通过底足来进行观察和判断,所以,底足便作为胎质鉴定的突破口,这点非常重要。当然五大名窑中,除了定窑,其他都是满釉烧制,所以,就需要观察支钉痕和垫烧痕,来作为胎质鉴定的依据。由于定窑有覆烧方式,芒口也可作为观察胎质的一个窗口。
(三)、青料
说到青料,就不得不提,釉下彩的传世经典之作——白地青花瓷器(青花瓷),其实青花瓷在唐代时期,就已有烧制。这点,无论是当代的考古发掘,还是古代贸易的沉船打捞,都得到了证实。奈何工艺技术有限,直至元青花的问世,才使得它翻开了新的篇章。青料,一般是指青花瓷绘画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含钴矿物料,(除清代的洋蓝料外)大多数青料都属于矿物料。
以青花瓷为例,元明清三代,不同时期的青料使用,也稍有不同。例如,元代时期,早期,一般多为国产料。青花瓷器,发色偏暗。晚期多见苏料,发色靛蓝,明艳动人。明早期,如永宣时期,苏料与国产料并用。明中期,含蓄淡雅的平等青为青花瓷的描绘,添了丰富的一笔。嘉万时期,西域回青的出现也是奋然添彩,等等。
青料一般用于瓷器断代,缩小年代比例。
(四)、纹饰
纹饰,是鉴于反应当时的社会风貌而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
我们以画龙为例。
一般元代龙多画三爪或四爪,五爪的几乎非常少见。当然这也不代表没有,河南墓葬出土的一件元代青花龙纹瓶上的龙,就是五爪。在当时,考虑到元廷禁令,可能民间禁止描绘五爪龙。而明代的龙,多见风车状的五爪,发髻耸立。龙的造型种类增多,如海水翼龙、夔龙、香草龙、螭龙等等。
盛世龙威,败世龙衰。绘画风貌,便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
(五)、釉料
釉是瓷器外面的一种含硅的玻璃质物质。它对瓷器的保护可谓是千古长存。
如汝窑多为乳浊釉,也有玻璃釉,哥窑为无光釉,钧窑为乳浊釉。不同的釉料,赋予了瓷器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
(六)、款识
款识的鉴别,也是瓷器鉴定里比较重要的一项。它就像瓷器的器形一样,特征鲜明。但鉴别,却不易。有点类似于身份证,是瓷器的一种身份标志。
类型有本朝款、寄托款、画押款、堂名款等等,而款识也跟瓷器生产的时代要求挂钩,或有或无。如元代至明早期,瓷器少款或无款。明代空白期少款,等等。这就需要大家在日常收藏中逐一总结和鉴别。
由于是总论篇,就不过多赘述。以后的分论篇,会根据瓷器鉴赏的某一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阐释和解读。到时会给大家进行详细的讲解,与各位藏友进行讨论和分享。
以上是瓷器感官鉴鉴定的六个方面,我习惯将它戏称为”六脉神鉴“。当然这几个方面,也是很多藏友都知道的几个基本常识,我也只是将其做了一个简单的归纳。但这确是瓷器鉴定的根本内容。
二、痕迹鉴定法(微观鉴定)
近些年,瓷器鉴定的新词儿越来越多,什么”死亡气泡“”热释光探测“等等层出不穷。
其实,我个人认为,痕迹鉴定只是感官鉴定的一种辅助手段,试想,如果一件瓷器,它的器形,胎质、青料,纹饰绘画等等方面,都不符合时代特征的时候,那你的”死亡气泡“和所谓的什么”宝光、酥油光、蛤蜊光“意义又在哪里。如果事情可以绝对化,那到相对简单了。你只需一个高倍放大镜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试想,某天你逛地摊淘货的时候,卖家直接告诉你,我这个瓶子有死亡气泡,是真的,绝对优惠。试问,你会很爽快的掏腰包么?
痕迹鉴定,多用于鉴别高仿瓷器。试想,古代瓷器的制作,流传之此,我们通过痕迹鉴定,来进行总结对比。同一时期,同一种类型,总有共同之处。而再高仿的东西,毕竟它是仿,既然是仿作,必然会留下痕迹。它与到代瓷器总有区别。不用太多,只需一点点就够。因为瓷器鉴定,往往就是1%的质疑,推翻了99%的肯定。
总之,瓷器鉴定是一条漫长的人生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追史溯源,丰富专业常识。等你的功夫”炉火纯青“,运用自如时。我相信那句话,估计你也一定相信。就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瓷器在中国”诞生“以来,便与人们的生活起居为伴,春夏秋冬,千载传承。众所周知,英文单词里的中国写为“China",瓷器的单词为小写的”china“,由此可见,在它走出国门,传至世界的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当地人们生活习惯的和精神审美。也许从那时起,异域之国的人们才开始以一个新的视野,来瞩目着我们华夏之邦。
幽谷鸣潭01:00来自藏阁瓷爱之家[今日瓷条]奁:汉代时期比较流行的用来盛放梳妆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