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明代蟒袍明代一改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大臣的服饰经过多次的修改,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皇帝的龙袍上绣有九条五爪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龙袍多为*色、紫色。皇室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皇室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亲王服饰礼仪等同于皇太子,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明代皇帝龙袍蟒袍不是明代官员常制服饰,它与飞鱼服、斗牛服等一样都是皇帝特别的恩赐,并且为了保持这一尊荣,明廷屡次申令不许随便服蟒衣。如嘉靖年即有“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更早一些的天顺、正德诸年,亦屡申禁此事,“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明代王侯公卿不可着龙袍,而蟒袍又神似龙袍,轻易而不可得,所以蟒袍成了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的对象。明代规定蟒袍可赏赐给三类人:
1、对国家有大功的王侯公卿。洪武年间的学士罗复仁是明代第一个赐穿蟒袍的人,弘治年间,李东阳、谢迁、刘健赐穿蟒袍,这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第一次被赐穿蟒袍。衍圣公是文官之首,可赐穿蟒袍。
2、赐给宫中宦臣。以蟒服为赐服下赐臣属,并不是首先从大臣开始的,而是从宦官开始的。《明史·舆服志》引《大*记》:“永乐以后,宦臣在帝左右,必蟒服。”天启年间,司礼太监魏忠贤私自穿五爪蟒袍,横行一时。
3、赐外蕃之王。《明史·舆服志》:“永乐中,赐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带。”
明代规定: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
明晚期名器隳墜,蟒袍的赐予也开始泛滥,甚至有人私用蟒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