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年14期作者:沈世华
编者按: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之一。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年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构树扶贫工程是其中之一。
构树是我国原生树种,早在《山海经》和《诗经》中就有记载,遍布全国各地,只要是有土壤有太阳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姿。构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具有“以树代粮”的功能,在生物科学领域势必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革命。基于构树母本,通过太空选育,生物技术培育而成的“先锋树种”——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多抗、耐砍伐等特点,在饲料、造纸、生态绿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杂交构树的大量种植,既能获得粗蛋白木本饲料,解决农牧争地的矛盾,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又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利国利民工程。
构树扶贫工程推行近两年来,各地取得了可喜成效,构树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本刊特开辟“构树扶贫”栏目,普及构树知识,解读构树扶贫*策,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以期这一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生长在更多的地方!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大多数还没有像水稻、玉米那样改良和规模化开发利用。例如桑科构属(Broussonetia)植物,我国自然分布有4种,分别是构树(B.papyrifera)、楮又叫小构树(B.kazinoki)、藤构(B.kaempferi)和落叶花桑(B.kurzii),构树为乔木,楮为灌木,其它两种为藤本。自从西周《诗经·小雅》中最早出现有关构树被利用的记载以来,在中药、造纸、树衣、饲用和园林等方面已有应用,有着近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走来,具有潜在开发应用前景,但仍然藏于山中、鲜为人知。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收集评价构树植物资源基础上,通过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历经十几年潜心研究,培育出适合产业化的杂交构树新品种。杂交构树分为“华构”和“中构”两大系列,“华构”是构树与楮两个种之间杂交选育出的品种,“中构”是不同地方的构树杂交培育出的品种。
构树扶贫工程推行近两年来,各地取得了可喜成效,构树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本刊特开辟“构树扶贫”栏目,普及构树知识,解读构树扶贫*策,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以期这一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致富树”生长在更多的地方!
一、杂交构树主要特性
杂交构树“华构”与野生亲本有很大差别,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都有较大提高。比母本楮树高,比父本构树低,为多年生小乔木,株高10米左右,侧枝多,树冠开阔茂盛,萌生能力强,常从基部长出多个丛生枝。树枝、叶片、芽都富含汁液,受伤时会流出白色乳汁,有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植株雌性,没有雄株,不能形成种子,靠无性萌生扩大种群。主要有如下特点:
1.速生、丰产、耐砍伐。生长快,组培苗大田定植缓苗一个月后就会快速生长,每株保留1根主干的情况下,每年能长4-6米高,4-6厘米粗;产量高,以做蛋白质饲料为例,每次植株长到1米左右收割,每年亩产鲜枝叶5吨以上,生长条件好的地方高达10多吨,是青储玉米的倍,苜蓿的3倍;见效快,种植个月左右即可采收,华北中原地区每年采收3次,南方温暖地区可采收5-8次,每亩每年的收入在元左右,比种紫花苜蓿增加收入元,比种青储玉米增收元(见表1);耐砍伐,全株离地面10-0厘米采收后,可从基部树干上萌生几十个新枝条,而且越砍越旺,一次栽种可连续收获0年以上,大大减少了对土壤的翻耕,有利于水土保持。
表1.常见饲料作物性能比较
.蛋白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叶片富含蛋白、氨基酸和矿质营养等,是优良的蛋白质木本饲料原料。叶片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以上,是紫花苜蓿1.5倍;含粗脂肪5.%,是紫花苜蓿的倍;含粗纤维约9%,比紫花苜蓿低1倍以上;多数矿质营养也比紫花苜蓿高(见表)。氨基酸种类更丰富,含量更高,苜蓿、羊草和豆粕中有1种氨基酸,杂交构树中含有18种氨基酸,品种名称杂交构树紫花苜蓿青储玉米属性多年生木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每亩年产量8吨以上3吨4吨年采次数3-5次-3次1次经济寿命0年5年1年每亩年均收入元元元特别是8种动物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除了色氨酸之外,均高于羊草和苜蓿。叶片厚而光滑,适口性好,消化利用率高,蛋白质降解率比紫花苜蓿高出10个百分点,有机物提高了1倍(见表)。同时,富含类*酮和生理活性物质,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有一定效果,可减少抗生素、防腐剂等添加剂的使用。畜、禽、鱼类可以直接鲜食、或青储或干粉或加工颗粒饲料。
表.杂交构树饲用组分与消化率对比分析
表3氨基酸含量比较(%)
注:“-”表示未检测到。
3.木质素低、纤维优良。树皮纤维细长,平均长度为7.45mm,纤维表面光滑,并且与苎麻、棉纤维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类似,是高档的轻工工业原料,可用于生产高档纸张,纺织产品等。杆芯材质梳松,色泽白,纤维含量为46.7%,平均长度为0.8mm,强度大,与杨树、桉树等木本植物相当;而木质素含量为16.%,比桉树19.7%、杨树.9%低。一年生杂交构树杆芯用硫酸盐法制桨得率为50%左右,与五年生三倍体毛白杨相当,高于三年生细叶桉,是优良的造纸原料。杆芯可做普通板材使用,加工纤维板、刨花板、大芯板、胶合板等;树杆粉碎后可做菌包,是种植蘑菇的好材料,也可以加工成燃料块发电,或供乡村人民生产、生活能源使用。
4.适用性强,种植区域广。杂交构树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节水,耐寒、耐瘠薄、耐盐碱和抗病虫害等。可在年极端低温-0℃以内、年降水毫米以上、土壤盐分低于6‰均可正常生长。在丘陵、荒山、河滩地生长良好,石漠化、沙漠化、盐碱地治理和土地改良以及防沙固土效果显著。收获过程不挖根、不扰动土层,既可保持水土,又可做饲料等。不与农业生产争地、争劳力,适于大面积推广。
5.药食同源、健康食材。根、茎、叶全株可做中药材,芽和叶片可当蔬菜食用和生产茶叶等。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和保健品的应用正在研究和开发中,在安全食品和人类健康方面有重要价值。
二、杂交构树的主要用途
1.‘以树代粮’发展生态农牧业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约40%的粮食和60%草地用于养殖,“人畜争粮”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动物蛋白的刚性需求与日俱增,蛋白质饲料原料已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每年仅从国外进口大豆、苜蓿达亿美元以上,农残超标和滥用添加剂时有发生,严重危机我国人民餐桌食品安全。
在大量边际土地种植杂交构树,结合“粮改饲”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饲料林、机械化采收、加工绿色复合饲料、生态养殖的“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模式,为猪、牛、羊、鸡、鸭等畜禽的提供优良蛋白原料,可替代30%左右猪饲料、50%左右牛羊饲草,降低0%左右的饲料成本,生产优质放心、健康安全的肉蛋奶。大力发展杂交构树粗蛋白木本饲料,“以树代粮”成为缓解土地压力和确保农牧业健康发展的新途径。
.植树造林生态治理
杂交构树属于先锋树种,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水土保持能力好,在防沙固土、水源涵养、石漠化治理、废矿修复等方面效果显著。自年以来,先后在我国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杂交构树示范种植,对辽宁大连砾石边坡、河北迁安铁矿、山西阳泉煤矸石、天津大港油田盐碱地、贵州毕节石漠化等生态环境破损的地区,在贫瘠、跑水、跑土、跑肥严重的荒山荒坡,能快速成林修复生态。目前,全国有石漠化土地1万平方公里,涉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东8个省市区,其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17个,杂交构树产业扶贫工程是脱贫攻坚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3.“林-料-畜”一体化产业扶贫工程
年1月4日,杂交构树产业被国家列入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年在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下,全面依托中科院植物所技术支撑,在全国11省市区35个县开展试点扶贫工程,截至年底,建立组培育苗基地9个,年生产能力约6亿株苗,已种植杂交构树面积15万亩,初步形成“林-料-畜”一体化生态农牧业循环模式,养殖家畜家禽,带动了4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取得显著快速脱贫的效果。如一家5口人的贫困户,种植10亩杂交构树,“种-养”结合,当年可脱贫,第二年可致富。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农户陈廷富,家庭人口5人,年种植杂交构树8亩(株),共养殖头牛、7只羊、6头猪、头母猪、45羽鸡,按当年市场价共计产值6.95万元,人均1.59万元。
杂交构树产业扶贫见效快、门槛低、易操作、多效益、可持续,年将进入规模化推广阶段,“十三五”期间重点在杂交构树产业适宜区和石漠化地区发展万亩以上,带动至少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特别是贵州省扶贫办把杂交构树“林-料-畜”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精准扶贫工程推广,计划到00年全省种植00万亩,发展山地生态农牧业,培植新型绿色循环产业,使企业获利,农民致富,地方财*增收,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目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延伸阅读:构树扶贫:热项目更需冷静干东方财富
杂交构树产业是国务院扶贫办十大产业扶贫工程之一。构树扶贫工作从年开始,三年多时间,全国种植面积从亩发展到如今的30多万亩,在贵州、广西、河南、湖南、四川、云南、山东、山西、江西等地的贫困地区,构树产业发展迅速,构树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
构树作为饲料,具有高产、优质等特征,是一种非常好的饲料原料,能够提高动物源性产品的品质,为消费者生产安全质优的好肉。在过去几年里,国务院扶贫办推广杂交构树这个新品种,创新了杂交构树种植采收的新技术,开发了杂交构树饲料的新产品,进行了构树试种模式的新探索,研究了多种脱贫新办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作为一个新的产业,一种饲料原料,一个添加的辅料,构树发展需要依托养殖业的发展,而构树到底对养殖动物的作用有多大,还处于试验阶段。据笔者了解,目前一些所谓的检测报告,多是一些企业为了推广构树种苗专门做的测试。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构树的品种单一,成本较高,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种植技术正在探索完善,尤其构树收获后加工利用技术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目前构树仅有初级加工的粉料、颗粒饲料、青贮饲料等单一产品。抗营养与促生长因子、营养成分、饲料配方与动物利用等研究不够,活性物质提取等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在构树产品应用过程中与养殖业结合不紧密,一体化程度低,产业规模小、产值低,关键是从事构树研发的企业规模小,大多处于单一的生产推广种苗阶段,产业链不完整。
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特色产业,让构树扶贫工程落地见效,要切实做好“三看”。
一要看种在哪。构树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能种,要看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水土资源、饲草需求和供应情况合理安排种植,不要为了着急脱贫,盲目引进。构树行业鱼龙混杂,有些种苗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互相争论不休,到底是组培苗好还是插扦苗好,专家众说不一,种植失败的例子也不少,贫困地区发展构树种植要睁大眼睛,防止被种苗商忽悠。
二要看怎么用。构树的产业化利用不是简单问题,构树生产技术性强,目前全链条技术还未完全打通,饲用标准还不完善,专用机械还较缺乏,要做到科学利用,构树在种植、收获、加工和饲喂上还有许多难关需要攻克。构树生长收获后给谁,有没有匹配的市场消化?是猪吃、牛吃还是羊吃,还是多功能深加工?周边的养殖环境,生产能力是否能消化构树产品,别收割了或者加工了没有人要。同时要注重多功能开发,发掘构树在食用、生态、能源等方面的用途,增加附加值。
三要看效果。不要盲目放大构树的养殖效果和扶贫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尤其一个新饲料的出现更是如此,而且构树早就存在,不同的地方种植,构树所产的干物质不同,如果拿粗蛋白超过牧草之王苜蓿来作为招牌推广构树似乎说不过去,我们不否认构树在养殖上的作用,但过分夸大其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构树这个起源于我国的乡土树种,当前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在一系列*策助推下,承载起了脱贫攻坚的重要责任,一些贫困地区掀起新的发展热潮,似乎只要引进种植构树,发展构树扶贫工程,贫困户就能依托构树产业实现脱贫的目的,甚至达到致富的愿望。
但是,作为一个非动物主粮的饲料原料,我们在发展构树的热潮中要保持冷静,要认识到构树作为饲料的“本色”,不要听信一些种苗推广企业人为夸大、神话构树的作用,警惕打着构树产业扶贫的幌子套取扶持资金或者享受扶贫*策,提醒贫困地区在推广构树种植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谨慎行事,不盲目相信或者放大效果,防止种植的时候热情高涨,利用的时候无所适从,让扶贫树变成“致贫树”,毁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在发展构树的热潮中要保持冷静,要认识到构树作为饲料的“本色”,不要听信一些种苗推广企业人为夸大、神话构树的作用,警惕打着构树产业扶贫的幌子套取扶持资金或者享受扶贫*策,提醒贫困地区在推广构树种植的时候,必须因地制宜,谨慎行事,不盲目相信或者放大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