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过扎苗族来源的简单考证
《纳雍县志》记载:据有关文献记载和口碑传说,古时“三苗”一部分由陕甘一带南下进入今川、滇、黔,流徙、定居于包括纳雍在内的黔西北等地,《水西全传》载:“南北朝时梁、陈年间(~),彝族辖区就有黑苗九万人过境,有的定居在‘布诺’、‘阿哲’主辖地的总溪河畔”。说明纳雍县白苗、箐苗、花苗、黑苗(又称歪梳苗)四大支系苗族中,黑苗(歪梳苗)在南北朝时间就来到纳雍。但是关于纳雍水东过扎苗族的来源,因宗族不同而来源不太一样。同是歪梳苗支系,但是各自来到水东过扎的时间也不一样,数过扎苗族阿排来得最早。
水东过扎猫寨杨姓苗族之来源,从纳雍水东苗俗碑上可以看出来:“江西吉安安福县东月街,贵州大定四甲。民七年拨入织金西路。民三十年划拨纳雍。住址刻卧过扎。”大概可以看出猫寨苗族之来源。大概是从江西一带迁徙到水东过扎来,于民国初来到过扎。
关于水东过扎苗族阿排支系苗族之来源,有这样一个事实:关于阿排子孙和过扎田坝苗族为祖坟占地而引发争议的官司,当时是在织金审判,当法官审判时问到:过扎田坝苗族是何时来到田坝的?杨开松回答道:宣统王。从这可以得知过扎田坝苗族是-年来到水东过扎的,田坝苗族和猫寨杨姓苗族是同一个宗族,加上碑记的加载,时间相差不大,几乎吻合。而问到阿排之子孙杨高山:阿排之子孙何时来到过扎的?杨高山回答道:“康熙三年吴王剿水西,康熙四年府上马大人,开荒辟草,纳粮上草,插标为界,上齐马流关,下齐岔河,一斗三升八角粮。阿排、阿弯、阿别、阿何……”后来打赢了这场官司,并要求阿排之子孙,时刻警惕记住我们是何时来到纳雍水东过扎的,这句话依然流传至今。从杨高山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阿排之子孙的年即康熙三年来到水东过扎的,说阿排支系苗族是第一个来到纳雍水东过扎的,是符合历史的。
从阿排苗族祭祀古歌和*师咒语中可以得知,阿排支系苗族先是来到现在的织金大院,后打猎来到水东过扎一带,看到这边森林茂密,土壤肥沃,不用费多大劲就可以开荒辟草,而且农作物生长特别好。看到如此优势,遂从织金大院迁往现在的箱子村何林寨,最后定居在岩脚寨。阿排之子孙遍布于水东过扎箱子、过扎猫寨,有部分外流于织金、六枝。又据言传:因为当时环境条件恶劣,在这个地方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要,阿排之子孙有一支外流黔西未归,至今下落不明。
阿排之后裔,有很多坟墓已经找不到了,也没有碑记,现在只记得阿排的坟墓埋葬的位置,如今阿排的坟墓依然存在,就是阿排下来的许多代人的坟墓既无书载也无传说,只知道现在阿排的子孙有四大房族人,而且四房族人从哪里分支的也无人知晓,至于“阿由排”到“阿由树”(苗语名,已知大房起祖)中间有多少辈人,至今无人了解。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是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二是口碑材料难以保存。口碑材料会因为一个个老*师的去世而不断遗失,实在让人痛心疾首啊!
我写下此文,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拯救正在逐渐遗失的祭祀文化,唤醒我宗族同胞的觉醒意识,努力和振兴我宗族的祭祀民俗文化。二是如今过扎猫寨杨姓苗族纳雍水东苗俗碑“划筷祭祖”因为有碑为记已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一直以口传的方式保存下来的水东过扎阿排之支系苗族“划筷祭祖”仍很少有人知晓。因此想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示一下阿排支系苗族之“划筷祭祖”的独特民族风俗文化。
我谈谈纳雍水东过扎阿排支苗族之“划筷祭祖”祭祀文化,因才粗学浅、恐难说得细致透彻,因此勉强取题谓之曰:浅谈纳雍水东过扎苗族划筷祭祖习俗。
二、过扎苗族“划筷祭祖”习俗及其程序
水东过扎,山高水远,沟深地窄,箐大林深,终年云雾缭绕,风景如画。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但是地理位置相对封闭,很难与外界交流。如此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独特的祭祀文化。下面我主要谈“划筷祭祖”、打牛还愿和现亡故人、打牛祭祖两个方面。
(一)论“划筷祭祖”、打牛还愿
在以前,由于经济条件不好,人死了就用一只鸡指路或者用猪来祭祀,然后直接抬去埋葬。待经济条件稍好时,才打牛给老人,表示还愿。一是为了尊敬老人,不忘老人养育之恩;二是祭祀死者,崇拜祖先。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把*事做通,才能够打牛还愿。所谓的把*事做通,其意思就是要完成“划筷”程序,才能够打牛祭祖和还愿。基本程序和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七月要竹、九月划筷(第一年)
七月,由主人家到山上找两根茨竹(雌雄各一根),放在炕上晒干,待九月划筷之用。
九月划筷的准备材料:
(1)筷子总共33只:其中主要的有3只(亦称大筷,代表上三代祖先),其余的30只为筷子,主要用除了法器和筷梁以外所剩的竹片来做。
(2)法器(或称为卦)1个:用茨竹尖来做(苗语音读:cīdǒu由于不懂苗文,只能够用汉语音替代,下同)。
(3)筷梁1根:茨竹的中间节来做,主要用来绑筷子。
(4)麻绳(正手绳)2棵:一棵用来拴筷子,一棵用来背筷子。
以上所用茨竹材料均来源于雌茨竹,雄茨竹几乎不用,为配盘用。
九月划筷的基本程序:
(1)“洗脸”:(苗语音:rǎmierǎmɑ,以下关于“洗脸”程序的皆同),由该宗族*师念咒语邀请全族已故祖先来参与“洗脸”。
(2)谢酒赠鸡。
(3)献肉祭饭。
(4)“酒澡酒册”(苗语音:jiuzaojiuce,下同)。
(5)“登志斗志”(苗语音:dengzhidouzhi,下同),用5个碗,“登志”如下图:
○○○第一排
○○第二排
志坛图
图注:○为碗,第一排在后,第二排在前。第一排左起第一个装鸡头,第二个装鸡翅,第三个装鸡脚;第二排左起第一个装鸡翅,第二个装鸡脚。
“登志”的顺序为:第一排左起第一个碗→第一排左起第二个碗→第二排第一个碗→第一排第三个碗→第二排第二个碗→第一排第三个碗→第二排第二个碗……(就是在第一排第三个碗和第二排第二个碗互相交换循环)。
(6)谢“志肉志饭”。
(7)撤“志坛”:顺序与“登志”一致。
(8)谢“少午饭”或“丈嗦”(苗语音:zhangsuo)
(9)“酒澡酒册”。
(10)“三折三折酒”(苗语音:beizabeizajiu,下同):喝“三折三折酒”,守房守屋守地方。意思就是回到原始苗族祖先居住的老地方。
(11)绑筷子或拴筷子。
第一,检查筷子是否完好:不能多,不能少,不能够摆放倒位(以茨竹节为准)。
第二,正式捆绑筷子。*师将筷子和好,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捆绑。先绕三转,已故三个上三辈男老人将病魔带上天去;再退三转,已故三个上三辈女老人送钱财福禄来到人间;最后由*师用一棵麻绳将筷子捆绑好,另外一棵麻绳用中间来绑筷子,两头拴在筷梁上。
(12)“酒澡酒册”:邀请已故祖先来喝酒,将酒倒在筷子上。
(13)请人将筷子背到房子二柱头(房子若为木房)上放当,所请的人一般为老表关系或者是姊妹关系。
2.八月吉日、做“母猪*”(第二年)
第二年八月做“母猪*”,一般是请母猪*师(有专门的母猪*师,与宗族*师不同,母猪*师可以主持不同宗族的母猪*)来主持,杀母猪来待众亲朋好友。基本程序如下:
(1)制作一个简易床放于堂屋中间神壁脚,供该宗族*师做*事用。
(2)用三个大石头支个灶放于堂屋中间,用来煮粑粑登志、热水喂猪。
(3)从圈里拉母猪出来做母猪*。用野生母猪藤拴母猪四脚于一起,用一棵梁棒穿于母猪四脚之间,然后放于堂屋正大门口,母猪*师开始念咒语做*事。
(4)除*:老母猪*去得,全家族在世人的*魄去不得。
(5)将母猪抬到堂屋中间来杀,抬到外面去做好。
(6)“登志”,登13“志”,根据母猪*师主持。
(7)做完母猪*后,将石头、简易房等清扫抬出去。最后用母猪肉来谢该宗族已故祖先。
3.清洗筷子、*事已通(第三年)
请该宗族*师将放于二柱头上的筷子放下来清洗,一般情况先用一只鸡来“扫房”,然后将筷子放下来清点是否齐全完好。其基本程序如下:
(1)用酒水“洗脸”。
(2)赠猪:一般为小猪仔。
(3)谢随便肉饭。
(4)“酒澡酒册”。
(5)“登志斗志”,用33个碗,摆33馔,主要的有7馔,分别为猪头、两只猪前脚、两皮肋骨、两只猪后脚(包括尾巴),其他的为随便的猪肉。33只筷子分别摆在33个碗中。具体如下图:
Ο→Ο→Ο→Ο→Ο→Ο→Ο→Ο→Ο→Ο→Ο第一排
Ο→Ο→Ο→Ο→Ο→Ο→Ο→Ο→Ο→Ο→Ο第二排
Ο→Ο→Ο→Ο→Ο→Ο→Ο→Ο→Ο→Ο→Ο第三排
图注:第一排左起起一个碗到第七个碗按次序猪头、前脚、前脚、肋骨、肋骨、后脚、后脚(尾巴)。剩下的碗用随便的猪肉。
(6)谢“志肉志饭”。
(7)撤“志坛”:顺序与“登志”一致。
(8)谢“少午饭”或“丈嗦”(苗语音)
(9)“酒澡酒册”。
(10)“三折三折酒”:喝“三折三折酒”,守房守屋守地方。意思就是回到原始苗族祖先居住的老地方。“三折三折酒”结束就丢卦,因阴卦即为顺利!
(11)绑筷子或拴筷子。
第一,检查筷子是否完好:不能多,不能少,不能够摆放倒位(以茨竹节为准)。
第二,正式捆绑筷子。*师将筷子和好,用事先准备好的麻绳捆绑。先绕三转,已故三个上三辈男老人将病魔带上天去;再退三转,已故三个上三辈女老人送钱财福禄来到人间;最后由*师用一棵麻绳将筷子捆绑好,另外一棵麻绳用中间来绑筷子,两头拴在筷梁上。
(12)“酒澡酒册”:邀请已故祖先来喝酒,将酒倒在筷子上。
(13)请人将筷子背到房子二柱头(房子若为木房)上放当,所请的人一般为老表关系或者是姊妹关系。
以上这三个大程序就是做“划筷”*事,做完毕了第四年就可以开始打牛还愿。前面提到的所谓的*事要做通,做完成就是要完成这三个大环节,做不完成就不能够打牛还愿。
4.十月择日、打牛还愿(第四年)
第四年十月选择吉日打牛还愿,一般请该宗族的*师来参与主持相关事宜。一般*师先用一只母鸡来“起脚”(苗语音:shoudou)。准备一个簸箕,将衣物(男为衣服,女为裙子)盖于其上。预备齐全方可开始祭祀活动。
第一天,起脚程序:
(1)“洗脸”。
(2)“献鸡起脚”。
(3)谢粗茶淡饭。
然后利用空余时间在外面选择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建嘎房。
第二天,打嘎祭祀程序:
(1)清早用一张席子将衣物放于其上,先搞“洗脸”活动。
(2)绕嘎。绕嘎方向与现亡故人绕嘎的方向相反,在此不再赘述。绕完将衣物将衣物放于嘎房中,男得牛男在上方,女得牛女在上方,用竹片夹着衣物。
(3)交牲打牛。
(4)献猪鸡。一人得牛,全族已故苗族祖先得猪鸡。也就是献给“多支多咋,多统来多统的”(苗语音)。
(5)牛肉熟了献肉饭。
(6)“登志斗志”:用33个碗,登33馔。
(7)“献志肉志饭”。
(8)撤“志坛”:顺序与“登志”一致。
(9)谢“少午饭”或“丈嗦”(苗语音)
(10)“三折三折酒”:喝“三折三折酒”,守房守屋守地方。意思就是回到原始苗族祖先居住的老地方。“三折三折酒”结束就丢卦,因阴卦即为顺利!
以上四个步骤就完成了“划筷祭祖”、打牛还愿的所有程序,此时还愿结束了,在生的苗族同胞们就可以尽心尽力发展生产,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二)论“现故亡人”、打牛祭祖
对于“现亡故人”(或称“新亡故人”),一般有寿终送终、备办丧事、吊鼓正嘎、开嘎打牛、出殡下葬、招*做*等程序。主要以牛、猪、鸡等家畜家禽祭祀死者。以牛祭祀为做“大嘎”,以猪、鸡祭祀为做“小嘎”。
“打牛”祭祀主要分为家祭和外祭两种,家祭即在家中堂屋进行的祭奠活动;外祭要在外面平坦的地方搭一个花房作为祭房(又称嘎房),把灵柩抬到里面进行祭奠活动。阿排支苗族采取的是外祭。“打牛”祭祀程序独特复杂,主要有以下程序。
前期准备工作体现在第(1)-(11)环节。
(1)装棺入殓
(2)打马指路
打马指路是通过唱指路词(亦称指路经)的形式进行的。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讲述死者如何生,生了又如何死,死了要经过哪些地方,才能够遇到苗家祖先,到达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比如,苗族老人过世,棺木摆放在堂屋中间,头朝东方,预示着要送老人的灵*到东方老家与祖先同住。二是叫死者灵*带回去做种的东西,继续传播发展下去。比如牛、猪、鸡、马(纸马)等牲畜家禽和一些些生产生活的必须品。三是坚信阴阳能够相沟通,死者灵*会保护生者的安宁,生活健康幸福,发财致富。比如*师念咒语道:“你喝完酒,要保护钱保护米,保护子保护孙。”这就是一种祈祷祝福。四是死者灵*都是走路返回祖先居住的“阿略城”,并不是像其它宗教有“升天”“轮回”的内容。
(3)*师谢酒
(4)献落气鸡
(5)交猪祭祀
(6)献猪肉饭
(7)休息待客
(8)交客鸡猪
(9)放客盖面
(10)“起肥”(苗语音:shoudiao)驱*:孝子背弓持弩、哭爹孝娘,众人手拿竹子、吹牛角,笙鼓齐鸣,吆喝连天,绕灵屋转。一般男为:三九二十七转,女为三七二十一转。
(11)“烧饭”发山(苗语音:Laoshao)
次日进行打牛祭祖,一般在“打牛”外祭的苗族人民中,在正嘎的前一天晚上,所有亲戚用来祭祀的猪、鸡等家禽全部交牲,杀来煮熟款待众族亲朋。次日才举行“开嘎打牛”活动,“开嘎打牛”活动主要有绕嘎、交牲、待客送葬等程序,皆由“*师”来负责操作。主要体现在第(12)-(20)环节。
(12)抬棺绕嘎
“开嘎打牛”当天,将灵柩抬到外面的祭房(亦称嘎房)进行祭奠,抬棺木到祭房时,进行排队。顺序如下:首先*师在前,芦笙师吹奏“绕嘎曲”引路;其次是死者之孝媳背上用盖棺木之布(现在大多数为床单)包裹好的鸡饭竹簸箕和竹制法器,不准返身往后看;再次是众孝子跪拜,定时或不定时跪拜;第四是众人抬棺木;第五是拉牛和背弓弩、持长刀之孝子随后;最后是送灵人群哭诉送灵,主要为死者的家属和亲戚,多为女性。这样排一行围绕祭房绕若干圈(男老人去世为“九九八十一”圈,女老人去世为“七七四十九”圈,现在大多数简化为九圈、七圈,但是有部分苗族人民依然保持原来的习惯)后,置灵柩于祭房内,头朝东方,弓弩、长刀、鼓等挂好放当。
(13)交牲打牛
“打牛”先要交牲,就是用“反手绳”把牛系上,拉到灵柩附近,绳子一头拉进灵柩,放在死者手上,另一头放在孝子手上。这时*师手持竹卦,向死者灵*作一番交待,叫死者灵*拉上牛去“做种”,同时回馈更多的予以生者。*师如是念道:“××(孝子)与您系父子(或母子)关系,非常想您念您,赶您后遇不到您,要送一头牯子牛给你去做种,他送你一头,您要送他千万头。”“送您完后,要斟酒给您喝,结束你的牛生命。”*师手持茨竹法器,念道:“××(死者,叫奶名),喝酒死路是新路,死路是下路……”
交牲结束后,主家(死者亲属)所找“管事”(协助管理办理丧葬事宜的人)用米和蛋叫“牛*”,然后才将牛拉到较宽敞的地方。打牛时,孝子要身背弓弩、手持长刀,大喊:“外*!不要抢我家老人的牛!”接着由孝家请来打牛的“贵客”先打三斧头后,将斧头交给帮忙的人,随后用斧头猛击牛头,直到牛倒地后方才开颈接血。打牛期间,孝众痛哭,笙鼓齐鸣,地炮三响,十分悲壮!牛皮剥下后,把牛胸尖部的肉骨一起砍下,稍煮,穿在一木棒上,置于灵柩边,由“*师”以苗语念咒供奉,其余牛肉待客食用,还要用牛薄油片铺在鼓上,用几皮牛勒骨挂在嘎房上,以表示祭鼓祭笙。待牛肉煮熟后,众族人和亲朋好友尽情享用。接下来可以跳芦笙祭祀舞蹈,然后“放**”送葬,如果是女老人去世还要说“姑妈话”,祈祷死者一路走好、永生安息!主要体现在以下第(14)-(20)环节。
(14)献肉谢饭
(15)谢少午饭(丈嗦):全族在生者献死者一人。
(16)“三折三折酒”:丢卦起山倒嘎房。
(17)埋坟埋饭:饭要放在子口上。
(18)接灵看屋。
(19)献酒谢饭。
(20)谢酒献鸡:鸡是指路鸡。
再日,“招*做*”。在“开嘎打牛”祭奠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招*做*”。是日也,苗族同胞中死者所属宗族的*师用簸箕和几片竹片编制好,将死者的衣服盖在簸箕上,抬到路边去“招*”,将死者的*魄接回家来继续做“*事”。这“*事”首先要知晓该宗族的已故族人,经*师念咒语邀请其来一起享用祭品(如酒、饭、肉等),其次是该宗族全体族人在世者前来贡奉祭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事过程后,撤坛送死者之*到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送灵唱词:“天使那样的阴沉,地是那么的黑暗,老天不帮我们,我们要走了,美丽的田园沃土沼泽湖泊,我们舍不得啊!......”苗族丧葬祭词不仅是生者对逝者的告慰,同时也为逝者指明回归祖先故土之路。主要有以下第(21)-(30)环节。
(21)就近“洗脸”。
(22)接灵回屋。
(23)谢酒交猪。
(24)献肉谢饭。
(25)“登志斗志。”
(26)“献志肉志饭”。
(27)“撤坛放志。”
(28)除*送灵。
(29)谢少午饭(丈嗦)。
(30)“三折三折酒。”丢卦阴卦为顺利。
做完以上30个步骤、程序或环节,新亡故苗族老人已经到东方去遇到自己的祖先,让亡故老人一路走好,安息吧!
注: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