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上图为:首届梅花锣鼓群英会)
后岭梅花锣鼓传承已有百余年,最早由高翔石青民间艺人姚培*来村教习,当年教会三副锣鼓班子,有20余人。那时主要为村中祭祀、迎神、闹元宵并节日演奏。
后岭锣鼓班子素有传统,并享誉一方。在非正式场合为烘托环境气氛一般是闹头场,闹头场共有十一个段子,分别是三急风、羊毛锣、奎星锣、引将头、引将、张飞锣、吊头、摇板、回马、水底锣、急风鼓等。看鼓板指挥,可全堂锣鼓,反复或取段演奏,时间可长达半小时,短则十余分钟。若在队伍行进过程中,则演奏“大开门”、“新流水”等曲目,必有唢呐伴奏,穿插不同曲子,现在也吹奏现代歌曲,具有时代气息,气氛以欢乐、喜庆、热闹为主。解放初至“文革”,每逢闲冬,村里常组织文宣队,曾演过《沙家浜》《收租院》等大戏,锣鼓班子自然是后场乐队,那时的鼓板乐师是俞荣青,“文革”后司鼓是喻渭英,不过喻渭英也已于数年前作古,现代第四代司鼓传人是俞石生。后岭会敲锣鼓的人很多,不过一般正式演奏是八人,分别是鼓板、大锣、小锣、大钹、小钹、堂鼓,加两支唢呐。乐手们头戴礼帽,身穿唐装,纯中国元素,常于庆典、节日、红白事演奏,并接受周边村的邀请。
年11月,江南镇环溪村举行的县首届梅花锣鼓“群英会”中获“最佳演出奖”。年在横村镇广场举行的县第二届梅花锣鼓“群英会”中获“优秀演出奖”。
文字:胡泉森
摄影:由县档案局、胡泉森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