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高考作文试卷复习资料高考志愿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4题。(12分)瑞鹤仙·赋梅辛弃疾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着。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昏,数声画角。注释:雁霜:严霜。鳞鸿:鱼雁,此处代指书信。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不仅写了梅花的姿态,还写到了梅花的内心及命运。B.本词借物抒怀,借写梅花寄托了词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C.辛弃疾词作善于用典,“瑶池”两句运用典故传情达意。D.本词风格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格调鲜明。D(3分)“以沉雄豪迈为主,以细腻柔媚为辅”有误。13.下列对具体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溪奁”一句,写梅花生于溪边,似美人以溪为镜,在寒夜中梳妆。B.“倚东风”两句,由虚转实,写梅在春风中转盼一笑,使万花失色。C.“粉蝶儿”三句,写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意味深长。D.“但伤心”两句,表面写梅花冷落伤感,其实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A(3分)B项,“由虚转实”有误;C项,“粉蝶未察觉桃花、柳絮已开遍南枝”有误;D项,“暗含作者的悔恨之情”文中无据。14.请从梅的形象、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等三方面,比较本词与辛弃疾青年时期词作《生查子?重叶梅》的不同之处。(6分)生查子?重叶梅辛弃疾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折我最繁枝,还许冰壶荐。注释:江妃:即梅妃,性喜梅,所居处植梅。梅的形象。《瑞》词之梅,是从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沦落至溪边,无人欣赏,处境孤独、落寞的形象,而《生》词之梅,是于风雪中比百花先开放,不畏严寒,从容自如的形象。(2分)描写手法。《瑞》词写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手法进行描写,而《生》写梅以白描为主。(2分)思想情感。《瑞》词寄托有不被人赏识的伤世之感和不平之气,暗含心怀家国却壮志难酬的深沉痛苦,《生》词表达了对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雪虐风威的精神品格的赞美,表达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凌歊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算碻磝战地,几多白骨。金焦名胜,两点青峰。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北府参*: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碻磝:古地名。
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凌歊上”三句,写刘裕在凌歊台上大宴群臣,气势远远超越当年的汉帝。B.“佛狸祠”“社鼓”“战地”几个时空交错的意象,传达出作者深刻的思考。C.作者身处京口古城,不禁感慨万千,由现实追忆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D.本词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脱化而来,于旧词中翻出新意。解析:原词为“歌风追汉帝”,气势远远超过,不对。13.下列对词中写景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三山围铁瓮”一句,点明京口独特的地理形势,气势雄浑。B.“烟树冥濛”以树木依旧茂盛反衬世事兴衰,令人感慨草木无情。C.“两点青峰”中“点”字传神地表现出青峰在旷远天地间显得小了。D.结尾寓情于景,将沉郁的情思寄托于奔涌东去的江水,引人深思。解析:冥濛,在此应该是幽暗的意思,;另外,令人感慨草木无情也不恰当。14.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6分)两首词中的刘裕都是英勇善战、开国建业的英雄形象。曹词写刘裕意在表现英雄辉煌战绩最终成为历史陈迹,寄寓了兴亡之慨,同时抒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之叹,重在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辛词写刘裕借以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的不满,同时抒发英雄的仰慕之情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惜牡丹花二首白居易(一)翰林院北厅花下作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表现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
(二)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运用了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中都用到“惆怅”,第一首诗中的言诗人情感,第二首诗中的写牡丹情绪。B.第一首诗中的“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C.两诗中分别用“衰红”、“萎红”描写不同状态下的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D.第二首诗写风雨中的牡丹飘零,尾句中的“何况”连接前后文,增进了语意。解析:“惆怅”都表达的是诗人的情感13.下列对“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的比较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是描写夜晚赏花,白诗把火看花,苏诗秉烛照花,均别具风趣。B.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同,白居易怜惜牡丹花,苏轼陪伴欣赏海棠花。C.赏花的原因不同,白居易是因风起花会落,苏轼担心夜深花睡去。D.同是用语浅近,感情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隽永,耐人寻味。解析:“惜”“恐”二字表露出作者的惜花之情,苏诗更见豁达开朗之感14.两首诗虽同是“惜”牡丹花,但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不同,而且所用艺术手法也多有不同,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区别。(6分)思想感情不同:第一首诗“惜”中抒发珍爱生命与美好;第二首诗“惜”中抒发心痛与悲伤。
艺术手法不同(答案示例):
咏牡丹的视角不同,第一首诗写牡丹花盛开,以诗人夜晚把火欣赏来衬写;第二首诗写牡丹花残败,诗人细笔描摹落红飘零的情景;修辞方法使用不同,第一首诗用语朴素简洁,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第二首诗描写中运用了修辞方法,如起笔用“寂寞”一词,以拟人方法写出了牡丹的处境冷落。
诗歌翻译: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来临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想到明早的大风会把所有的花瓣都吹落,我对这些衰弱的花产生了怜惜之心,夜里拿着火把来看她。
暮春时节冷雨凄凄,牡丹花萼低垂,花瓣随风纷纷飘落,处境寂寞凄凉。纵然是在晴明天气里,看到残花落地犹觉得惆怅,何况是在风雨之中她们飘零在污泥烂土之中。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14题。(共12分)宿业师山房①期丁大②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①山房,山中的屋舍。②丁大:作者友人。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D.最后两句用“期宿来”点出与友人的期约,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满心期待。13.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蕴含有见证朋友之间彼此相知的意思。下列诗句中的“琴”也是表达这层含意的一项是(3分)A.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雍陶《韦处士郊居》)B.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C.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李群玉《书院二小松》)D.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4.“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这是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几句。其中的“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与《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中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都写到了“夜(夕)凉”,但表意效果又有区别。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细致分析,注意关键词的不同之处,表达的内容也是有细微差别的。答:《夏》诗两句写诗人散发乘凉,高卧闲静宽敞之地,重在表现诗人身形不受拘束的畅快;《宿》诗两句写诗人观松月而觉夜凉,听流泉而怡然,侧重表现诗人身心融入清凉幽静环境的适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3题。(共12分)念奴娇·毁舍后作姜夔昔游未远,记湘皋闻瑟,澧浦捐褋。因觅孤山林处士,来踏梅根残雪。獠女供花,伧儿行酒,卧看青门辙。一丘吾老,可怜情事空切。曾见海作桑田,仙人云表,笑汝真痴绝。说与依依王谢燕,应有凉风时节。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沈灭。绕枝三匝,白头歌尽明月。注释:姜夔杭州的住宅因遭火灾被毁。林处士: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生不仕。一丘:指隐居。11.下列对本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曾客游湘中,在湘水边听瑟,澧水边捐褋,这样的记忆仿佛还并不遥远。B.寓居杭州时,作者曾到西湖孤山寻访林逋隐居的胜迹,足踏残雪,赏梅寄情。C.面对丑女供花,粗仆斟酒的简单贫寒生活,作者只能无奈地卧看青门外车辙。D.作者本想在其住所隐居终老,不料此时却意外遭火毁舍,使美好的愿望落空。解析:“卧”写得是一种心态,也就是说虽然生活条件并不好,但作者依然自得其乐。12.对本词下阕典故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三句,借仙人口吻,以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劝慰自己不必对毁舍一事过分执着。B.四五句,以在王谢堂前留恋的燕子期待秋风不忍离去,劝慰自己看淡眼前的苦恼。C.六至八句,以春秋吴越争霸之地只剩青山芳草,劝慰自己要珍惜当下的平静生活。D.最后两句,以曹操《短歌行》中乌鹊绕树、择枝而栖,劝慰自己要继续寻找明主。13.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对姜夔词的艺术特色有这样的评论:“白石在婉约和豪放两派之外,另树‘清刚’一帜。”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并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解析:首先解释“清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组词。然后要明确诗歌鉴赏的几个角度:风格、语言、内容、情感。①风格: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
“清”是指词作清新典雅的风格,不同于豪放词的雄浑苍劲;
“刚”是指刚健有力,不同于婉约词的柔美委婉。
②“清”可以从多个方面阐释:
一是格调清雅:“梅妻鹤子”“乌鹊绕枝”等多处用典,多是以自然物象言志抒怀的典故,清净淡泊,典雅含蓄。
二是意境清冷:如“孤山”“梅根”“残雪”“獠女”“伧儿”“青门”“白头”等冷色调的意象和词汇,营造出清冷之感。
三是语言清新。
③“刚健”主要表现为抒情的特质:
一是抒情不止于个人悲欢,下片由自然沧桑说到人事荣枯,进而纵观历史兴亡,使此篇富含深沉思考;
二是由辛酸趋向超旷,以旷达虚掩身世酸楚的复杂襟绪。
①“清刚”是指姜夔词清雅(清新,典雅,清空,清冷,清净)、刚健(刚劲)的特点。
②比如“梅妻鹤子”“一丘一壑”“沧海桑田”“乌鹊绕枝”等多处用典,且多选择以自然物象言志抒怀的典故,清净淡泊,典雅含蓄。再如孤山、梅根、残雪、獠女、伧儿、青门、白头等意象多用冷色调的词,营造出清冷之感,素淡,高雅。
③比如屋舍被焚毁,隐居一隅的计划落空,词人却能以世事变迁自然之理劝慰自己任情放达,表现出精神意志的刚健。再如炼字方面,“卧”之姿态尽显贫寒中的泰然处之,“痴绝”看似仙人的嘲笑,实则自我宽慰,“尽”则表现出诗人以尽情吟诵明月之诗解脱愁情的放达,由辛酸趋向超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4题。(共12分)水龙吟莲子王夫之平湖渺渺波无际,难认旧时青盖。荻絮横飞,蓼红斜眩,秋光无赖。拚不含愁,韫香密裹,泠泠珠佩。伴江妃、泪颗盈盈,怕谁厮恼,幽房里,深深缀。十斛明珠谁买。空望眼、悬愁碧海。露冷昆明,霜凋玉井,兰舟罢采。自抱冰*,海枯石烂,千年不坏。莫抛掷、一点孤心,苦留得、秋容在。注释:王夫之:明末清初人,曾在衡山举兵反清,明亡后隐居石船山。拚:同“拼”。江妃:指唐玄宗妃子江采萍,她失宠后曾拒绝玄宗赏赐的珍珠。昆明:指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玉井:井的美称。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前五句描写了波光浩渺、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B.“十斛明珠谁买"承上启下,一个“谁”字表达了作者悲愤无奈的情感。C.作者借莲子形象、江妃典故寄托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表达含蓄蕴藉。D.本词运用“渺渺”“泠泠”“盈盈”等叠词,生动形象,读来音韵和谐。解析:这首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词的字面意思不像诗那样好懂,因为有些词汇的用法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而我们后来用的较少,所以也不够熟悉了。A项当中,对前几句写景的分析,有一个难点“无赖”,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只能靠我们的积累了。我记得以前考过一首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出现了无赖这个词。其实这个词的意思是说风景美好而引发诗人的愁绪,非常恼人,让人厌烦。类似用法还有很多,比如“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前几句并非描写了残阳冷照、万物凋残、萧瑟凄清的景象。13.“空望眼、悬愁碧海”一句中“悬”字化无形为有形,下列诗句的“悬”字也具有这一表达效果的是(3分)A.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B.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杜甫《月三首》)C.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D.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温庭筠《咸阳值雨》)解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到题干中的“有形”和“无形”。然后到四个选项中去找就可以了。A项没有“无形”,B项属于倒装,“应该是“高悬当泪脸”,也没有无形。C项“秋香”为无形。D项也没有无形。14.屈原的《离骚》状写香草寄托忠贞,后人评价王夫之这首词“神契《离骚》”,请结合本词和下面《离骚》的相关诗句,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解析:我给同学们讲课的时候,讲过屈原创设的“香草美人”的象征系统,后代的咏物诗都是由此而来。所以这道题无非就是找咏物诗的写作特征而已,咏的什么物?有什么特点?象征什么品质?表达什么情感?答案要点:①王词托物言志,状写莲子寄托忠贞,在这一点上与《离骚》的创作手法与情感相同。②《离骚》诗中,作者写用江离、辟芷、秋兰、芰荷、芙蓉打扮自己,表现诗人的美好外形与内质,突出其高尚忠贞的爱国情怀。③王词描绘莲子质地晶莹、芬芳馥郁,赞美莲子“自抱冰*,海枯石烂,千年不坏”的特质,并借莲子相关的典故,表现作者亡国的悲苦、不改初衷的人生追求和对故国的一腔忠贞。整体解说,1分;结合《离骚》相关诗句分析,2分;结合王词内容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译文:平静的湖面波光渺渺,无边无际,旧时青青的荷叶已经凋谢,难以再见。荻花在空中飞舞,红色的水蓼花有种炫目的美丽,秋天的景致有别样的可爱。一颗颗莲子就像清泠泠的珠佩,强忍着愁情,把清香密密地裹藏。又像江上神女的盈盈泪滴,是怕谁厮恼,把自己深藏在幽幽的莲房之中。谁会用十斛明珠去买莲子?空望着这无边无垠的碧海,仿佛海上无处不悬挂着愁情。昆明池的露水寒冷,也没有人乘着兰舟来采摘了。独自怀抱着冰清玉洁的*魄,即使海枯石烂,也还是千年不坏。不要抛掷自己的一点孤忠之心,要苦苦挽留住,秋天的最后一点颜色。推荐一个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