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苏东坡,你又双叒叕深夜放毒
TUhjnbcbe - 2021/1/23 16:18:00

苏轼的文章写得一等一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关了监狱。*州之贬,使这个天真的苏轼,变成了老练的东坡。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并列唐宋八大家。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极具个性意趣的风格。东坡生性豁达豪放,情感细腻,能唱大江东去,也吟共婵娟,反映在艺术上,诗文风格多变,气势恢宏又文辞瑰丽;书法丰润秀逸趣味横生,左顾右盼神采飞扬,满纸都是浓浓书卷意,非极大才气不可为之。

苏轼《行书·宝月帖·册页》

《宝月帖》,信札,行书,此帖四行,四十二字,书于年(治平二年)。释文: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此贴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苏轼《行书·致至孝廷平郭君帖》

苏轼《廷平郭君帖》,信札一则,凡11行,计81字,书于年(熙宁四年)。释文:轼启 辱教 具审孝履支持 承来日遂行 适请数客 未得走别 来晨如不甚早发 当诣见次 梅君书写未及 非久差人去也 李六丈近遣人赉书去 且为致恳 酒两壶 以饮从者而已 不宣 轼再拜 至孝廷平郭君 三日

「孝履」指居丧期间的起居行止,言明郭廷平正在守丧期间。

书法属早期秀丽风格,用笔讲究,线条流畅丰润。此札书於满饰龟甲纹的粉笺上,六角形龟甲纹中皆有一只小乌龟,东传至日本后成为流行纹饰,有时乌龟还被简化成小花,然在中国书写用纸上反而少见。尽管守丧期间一切讲究朴素,苏轼却使用了外观颇为精美的龟甲纹砑花笺,考虑古代龟型墓志铭上亦饰有龟甲纹,或许纹饰本身的含意能切合礼节。

苏轼《北游帖》

《北游帖》,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9行,计61字。书于元丰元年()。释文:轼启。辱书,承法体安隐,甚慰想念。北游五年,尘垢所蒙,已化为俗吏矣。不知林下高人犹复不忘耶!未由会见,万万自重。不宣。轼顿首,坐主久上人。五月廿二日。

此札即写于元丰二年五月廿二日。之后不久,即同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直弹劾苏轼以诗"讥切时事",七月廿八日,台吏皇甫遵乘驿追摄苏轼于湖州,八月十八日即被押赴台狱,蒙受"乌台诗案"之难。此帖落有"五月廿二日"之记,故《古书画过眼要录》判为在徐州任上所作。

苏轼《覆盆子帖》

《覆盆子帖》,行书,纸本,凡6行,计44字,书于书于元丰中年(-)。释文: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

《本草?覆盆子》:“释名,当之曰: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时珍曰:五月子熟,其色乌赤,故俗名乌隵,大麦莓、插田隵,亦曰栽秧隵。”故覆盆子乃南方之植物,栽秧季节可采集,似莓而可食,又可人药。因之东坡托人“采寄”。因之,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断为此帖为东坡在*州时所作,有理。但徐先生云:“考杜沂字道源,子孟坚,曾官*州,父子多与东坡交游。”此亦如实。但又云:“此帖中说:‘令子一相访’,或者就是指孟坚,则此帖可能是给杜沂的。”这种假设,理由欠充分,难以为信。

苏轼《一夜帖》

《一夜帖》,书于书于元丰中年(-)。

释文:一夜寻*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一夜帖》是苏轼谪居在*州(今湖北*冈)时写给朋友陈季常的信札。幅作品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相当具有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州的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顶峰时期,这幅作品即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作品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

苏轼《行书·啜茶帖·册页》

《啜茶帖》,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4行,计32字,书于年(元丰三年)。释文:道源无事 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 有少事须至面白 孟坚必已好安也 轼上 恕草草

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此帖又为《致杜氏五札之三》,写与杜道源。

“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这是东坡的饮茶之道。此帖中邀道源“枉顾啜茶”,除了共啜有趣外,尚“有少事须至面白”。因之,此信只请道源,未请孟坚,称“孟坚必已好安也”——且让他各自休息吧。

苏轼《行书·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苏轼《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纸本,行草书,诗稿二则,凡12行,字,书于元丰三年()。释文:

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今年*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万事如花不可期,余年似酒那禁泻。

忆昔还乡溯巴峡,落帆武口高桅亚。

长江衮衮流不尽,白发纷纷宁少借。

竟无五亩继沮溺,空有千篇凌鲍谢。

至今归计负云山,未免孤衾眠客舍。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饥寒未至且安居,忧患已空犹梦怕。

穿花踏月饮村酒,免使醉归官长骂。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到达*州贬所,因为是犯官,没有官舍住,只得借住在城东南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小寺庙里。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原诗无题,篇之题乃后来所补写,或苏轼所缀,或后人编苏集时所加,皆未可知。)

苏轼《行书·京酒帖·册页》

京酒帖》,行书,书于年(元丰三年)。

释文:京酒一壶送上 孟坚近晚 必更佳 轼上道源兄 十四日

此帖是苏轼写给世交杜孟坚的书信,虽然只有三行,但整体布白自然错落,字迹端庄圆润,丰神俊雅,极好地诠释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化境。

苏轼《行书·杜甫桤木诗·卷》

《行书·杜甫桤木诗·卷》,澄心堂纸本,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书于年(元丰四年)。

释文:

背郭堂成荫白茆,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下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杜甫桤木诗卷帖》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

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

苏轼《吏部陈公诗跋?行书》

《吏部陈公诗跋?行书》,题跋一则。13行,计字。书于年(元丰四年)。释文:故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

帖中“吏部陈公”乃陈洎,宋彭城人,字亚之。皇佑中官司三司监铁副使。着有《陈副使诗》(见《四库提要》一七四)。“公之孙师仲”,即陈师仲。宋施元之《注东坡先生诗和陈传道雪中观灯》注:“陈传道,名师仲,复常(师道)之兄,家居彭城。复常在颍,傅道来访。未凡,东坡移守淮扬,而傅道亦归,遂和赵德麟韵送之。傅道是时仁为管库。”这里谈的是元皊中事,此帖则是元丰中事。

苏轼《行书·*州寒食诗帖》

《行书·*州寒食诗帖》,行书,17行,字,书于年(北宋神宗元十五年)。释文:自我来*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获见帖?行书》

《获见帖?行书》,信札一则,凡12行,计71字,书于年(北宋神宗元十五年)释文: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居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馀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冉拜。长官董侯阁下。六月廿八日。

此帖亦名《致长官董侯尺牍》。《总案》载,董钺过*州,来游雪堂是元丰五年三月末。董铀得识东坡是由鄂州太守朱寿昌介绍的,但不到一年,董钹就病逝了。东坡在*州《与蔡景繁尺牍》云:“前日亲见许少张暴卒,数日间,又闻董义未化去。人命脆促,真在呼吸闾邪,”这与《总案》:“董义夫因朱寿昌纳交于公,不一年以病没。”合。以元丰五年三月起算,此札自然在董铉在*州一带逗留、即将去之前所作。因此,在帖中东坡云“近者经由获见为幸”,即分手不久。董钹“遣人赐书”,大约是告别,希望以后再聚会,然而,东坡很悲观,称“再会未缘”。—这倒成了一个谶言,因为这次分手后不久,董钹便“化去”了。此帖与《*州寒食诗帖》同时期,书风十分相近。

苏轼《行书·满庭芳词》

《行书·满庭芳词》,行书,纸本,共10行,96字,书于年(元丰六年)释文: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双(圈去)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詍)(詍),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裹、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此词原题广“有王长官者,弃官*州三十三年,*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髓来过余,因为赋此。”《强村丛书?东坡乐府》王案:“癸亥五月,陈訸报荆南庄田,同王长官来作。”癸亥即元丰六年。此词虽佳作,但亦属应酬之用,因此书写必在作词时,或稍后。此词对弃官*州三十三年的王先生极为推崇、赞赏,并对其居*州几十年的隐居生活十分感慨,“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此书也近*州时诸札近。

苏轼《行书·职事帖》

《行书·职事帖》,信札一则,纸本,共10行,80字,书于年(元丰六年),释文:轼启。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特辱访别,惋怅不已。信宿起居佳胜。明日成行否?不克诣违,千万保重、保重!新酒两壶,辄持上,不罪浼渎。不一一。轼再拜主簿曹君亲家阁下。八月十九日。

苏轼行书信札《职事帖》,亦称《致主簿曹君尺牍》。“曹君亲家”应是元丰中知光州的曹演甫名九章。帖中所云:“衮衮职事,日不暇给,竟不获款奉,愧负不可言。”乃是东坡居*时无法好好招待客人的窘况。个苏诗总案》载:元丰五年六月,王适与曹涣从光州来*州看望东坡,东坡曾作《赠曹光州调寄渔家傲》词,让曹涣寄其父。曹涣随之辞东坡赴筠州,即苏辙之贬所。此去是否与苏氏完婚,不得而知。曹九章又何时来*州看望过东坡呢?待考。但肯定是来过,此札所谓“特辱访别”,与“明日成行否,”云云,必是会面之后的信札。一般说来,贬谪之人东坡要离开州界去光州看望曹九章,是困难的。东坡在*州自酿家酒,故有“新酒”云云。综上所述,将此札断为曹苏定亲或完婚之后的元丰六年之“八月十九日”较妥。

苏轼《行书·久留帖》

《行书·久留帖》,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凡四行,计24字,书于年(元丰八年)。释文:轼再启。久留叨恩,频蒙馈饷,深为不皇。又辱宠召,不克赴。并积惭汗,惟深察、深察。轼再拜。

帖中“久留叼恩,频蒙馈饷”,这是对款留自己的主人的感激之意。元丰七年十月东坡上表乞居常州,到元丰八年三月至南京,等候皇帝发落一段时间所作。如是,则与《屏事帖》在时间上、在收藏者的关系上,就有一定的联系了。

此帖与《屏事帖》皆为恭谨的行楷书。在没有找到其它依据前,且定为元丰末年书。

更多产品请移步怡心集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东坡,你又双叒叕深夜放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