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早已被业内人士所异议。十九畏对临床用药还影响不大,它给人们的印象不是那么太可怕,最多降低某些药的疗效。特别是十八反,是给中医人士的一具紧箍咒,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被禁用,并且是写入教课书和药典,也就是说被依法禁用,无疑捆住了中医人的手足。怎么这样说呢,十八反是被国家权威的书籍所登载的,在关键时候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事实上,十八反中许多药对在临床中经常应用,在使用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情况,更无因服用十八反造成病人死亡的病例。但是,如果病人服用的中药有十八反,并且病人的一个巧合突然猝死,病人家属拿中药十八反说事,那时候医生就可能得被绳之以法。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医生当到一定的份儿上就不再“尊守规矩”了,玩一玩十八反是很常见的事。
下面是十八反和十九畏及歌诀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硫*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十八反所涉药物主要来源于南北朝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而歌诀体载的表述形式出现在宋金时期,明代又做了一些补充。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出自于何人之手,从古至今没有任何记载十八反出现的是什么反应。“反”就是要出现*性反应,这个*性反应出现在哪里呢?是神经*性、心脏*性、肾脏*性、肝脏*性、肌肉*性、口腔及消化道*性还是血液*性?古代没有记载,近代也没有记载,不能说子虚乌有吧,起码没有任何佐证来证明它们的“反”和它们的“*”。对初学医者,十八反就是个难过的坎儿,心中有一种神秘的畏惧。刚毕业行医时,我对十八反也是慎之又慎,曾有一次无意中给病人开出的处方使用了附子和半夏,随后在药房自己查看处方时发现,但病人已经拿药回家了。出了这种事情心中十分害怕,立即骑自行车几十里找到病人(那时候电话不普及,交通工具很不方便),并及时阻止了病人没让他服那个药物。现在想想都有点可笑,因为后来的事实说明那就更本没*。为了证实这两药物是否有*,先配在一起喂鸡发现没任何问题,又自己吃了多次没反应,并且还用相同的办法试了几种另外的十八反药物,同样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据此我提出大胆的设想,十八反原本就不存在(当然,十八反中的甘遂、芫花、大戟、藜芦、草乌、川乌本身有剧*,还有附子、半夏也有一定的*性,与十八反无关),是临床偶然事件导致对药物配对的错误认识,并且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比如当今医闹事件频发的今天,可能病人入院后就先静脉输上了葡萄糖加维生素C,或者可能输上了生理盐水加维生素B6等,恰巧这时病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病人家属就误认为或明知不是而顾意说成输错药物致死。病人家属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讹钱,可要放在古代那时的条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猝死的本质,挡不住会搞出个维生素C反葡萄糖,维生素B6反生理盐水之类的笑话来,写在教课书里永远被禁用。完全有可能,古代中医的十八反就是在这种偶然事件下的错误认识形成的。
对此我曾多次问及接触的同行们,他们大多数也认为临床可能能用,但不敢放开使用,多表示虽然临床应用没发现问题,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得尊重。可是老祖宗是禁忌不让用的呀,如你背着老祖宗偷偷地用不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吗?我还多次在
几天前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说到他的一位患者,为了滋补养生胡乱服用中药,结果造成多个脏器不同程度受损,要想彻底恢复健康恐怕要大费周章,还未必能够如愿。
同学由这个病例说到当下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忧心忡忡。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开始注重健康养生,并且越来越重视。不过中国人说到健康养生,往往最先想到的就是滋补,尤其是服用各种名贵的中药材滋补身体。因为有了如此旺盛的需求,所以一些名贵中药材现在价比*金,却仍然挡不住人的热情。
生活好了,希望健康长寿,这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和需求。不过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所谓健康养生应该是保护身体内外平衡稳定,脏器功能健全健康,各项生理指标符合常规,身体没有病变,同时减少未来罹患各种重大疾病的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养生,就是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必要的常规检查来维护身体机能正常运转,减少患病可能。
养生是中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中国有很悠久的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服用各种补药去病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习惯,人参等名贵药材也被赋予了长生不老、起死回生等神奇功效。无论这些养生手段是不是真的管用,它都已经成为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习惯。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科,跟中医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医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源于经验而不是科学。经过两种医学这么多年的相互印证和补充,证实一些中药材的确能够强身健体,有利于养生,但却没有真正能够起死回生或者延年益寿的药材。养生在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而不是依靠灵丹妙药回春延年,中国人信奉的所谓养生,其实是通过好的饮食习惯和结构,保护机体健康,减少患病可能。
中国人更愿意相信中医,总觉得西医的药品是药三分*,而中药则安全无*。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是药三分*,说的不仅仅是西药,同样也适用于中药。中药与西药性状不同,但是在药理上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利用其中的某些化学成分来治病防病,而同一种药品中所含的化学成可能很多,有些成分有利于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但其它一些成分可能会损害身体的某些器官,这就是所谓的是药三分*,也就是常说的药物的副作用。
因为西药是经过提纯的化学制剂,其中的化学成分含量高得多,所以它的某些副作用可定要比中药明显,因为中药未经过提纯,其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很低。这可能是造成很多人觉得中药无*而西药具有三分*的主要原因。但其实从医生的角度来说,给大家的建议是:所有的药品都有副作用,只是副作用有大有小。换句话来说,只要是药,通常都会有三分*,没事儿不要乱吃药,胡乱服药一定会诱发某些问题。
从科学角度来说,中药(尤其是中草药)的安全性比西药更低,因为西药的成分和纯度有相对明确的标准,经过了大量临床验证,相对安全,而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而不确定,很多中草药对大家来说,甚至仅仅知道名字,根本不知其中的成分和含量,要想做到对每个人安全有效基本上没有可能。
我并不是要否定中药,无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是作为治病救人的学科,中医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过很多时候中医被赋予了太多流传于坊间的主观经验,所以很容易被夸大了功效,同时又会忽略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胡乱服用中药会造成严重后果。
例如,中药学中流传最广的歌谣《十九畏》和《十八反》,就是我们中国人老祖宗告诫我们不能胡乱搭配中草药的经验,一旦乱搭配,就会产生严重中*反应,不可收拾。
(1)十九畏:
硫*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宜。
(2)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另外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民间流传生姜与红枣,加红糖煮水,可以发汗治感冒。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治疗方法只适合于风寒感冒患者,而且只能在感冒初期使用,如果是风热型感冒,贸然喝姜糖水,那就只会加重病情,耽误治疗。而民间流传梨煮水可以治疗咳嗽,也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一咳嗽就吃梨煮水,因为梨属寒性,对于风热咳嗽,可以起到一定辅助治疗的作用,而对于风寒咳嗽,本来就体内有寒*,寒上加寒,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不少中国人觉得中药只会补,不会伤,所以喜欢往饮食中添加中药材或泡药酒来强身健骨。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并非为治病只为养生而进入口中的中药材,是不是安全呢?它们作为药材,肯定是具有某些功效的,只不过必须清楚的两个方面被绝大多数人忽略掉了:一方面是药三分*也包括中药材,另一方面,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发挥多大的功效也会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也许某种药材适合这个人的这种病,治好之后被推荐给另外一个人一个来治疗另一种病,这种基于经验而缺乏科学依据的传播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一种药材如果针对某种病七分有效三分是*,放到另一个人身上,七分效不起作用了,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是*,长期胡乱服用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药自有一套博大精深的辩证体系,离开了辨证法,单独看药性,是不可取的。很多人热衷于喝某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饮料,相信它能强健身骨延年益寿。比如,有的人明明体质偏寒,手脚冰凉,怕风怕雨,却还要喝凉茶养生饮料,最后身体越喝越寒,伤了元气。还有的人,明明胃酸过多,或者有慢性胃炎,却还要天天喝酸梅汤一类养生饮料,酸上加酸,加速腐蚀胃粘膜,自毁肠胃功能。
事实上这些饮品中含有的草药成分的效果因人而异,并非对每个人都有益,没有任何一种药对任何情况下的任何人都有益无害,所以如果大量饮用这种饮品,其结果也不难想象——药效发挥不出来倒无所谓,*性却必然存在,最终一定会损及健康。
中药也是药,吃药就得科学,不能胡乱吃,否则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