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难之役中,明朝的大臣们谁都可以投降,唯独李景隆不能,为何?因为李景隆的祖父李贞深受朱元璋厚恩,他的父亲李文忠更是朱元璋的忠臣良将,他如果投降,上对不起先祖,下对不起子孙!
李景隆的身世可以说是十分显赫的,因为他的祖母是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所以他就是朱元璋的外甥孙,是妥妥的皇亲国戚。
朱佛女去世之后,李景隆的祖父李贞和父亲李文忠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李贞非常好,还将李文忠当做亲儿子一样看待。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封李贞为曹国公,让他在朝廷担任高官,还允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居住在皇城内,每日让皇子过去给他请安,明朝外戚之中得宠的,没有一个人超得过他。
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李文忠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多次参加北伐,立下战功,因此也被封为曹国公。李家父子二人同时成为曹国公,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可见朱元璋是多么看重李家人。
当然了,这跟李贞和朱佛女曾接济过还未发迹时的朱元璋又很大的关系,但朱元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也是对得起李家的。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长子,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李文忠四处频繁征战的时候,他因此受到了朱元璋的格外照顾,得到了如同皇子皇孙一样的待遇。
李景隆稍稍长大之后,因为身材高大,眉目疏秀,举止雍容,还很喜欢读书,所以朱元璋很看重他,李文忠去世之后,朱元璋还特意指定他继承曹国公的爵位。
李景隆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入朝为官,朱元璋让他到*中锻炼,后来还让他负责与西番的边境茶马互市贸易,他的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被朱元璋任命为左*都督,加太子太傅。
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屡出练*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李景隆继续受到厚待,被引为心腹重臣并予以重用,参与了建文初期的削藩活动,曾带兵去平定周王朱橚的叛乱,立下战功。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李景隆简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一生顺风顺水,没有半点坎坷,他本人其实也颇有才气,再加上长相气质都不错,可以说是天生当大官的料。
据记载,李景隆小时候也很喜欢读兵书,常以父亲为榜样。但不同的是,李文忠是在刀口上舔血积累下来的战争经验,而李景隆只是在*队中镀过金,并没有实战经验,只有一肚子兵书可以吓唬人。
但即便是这样,李隆的名气还是特别大,而且是以知兵著称,这是为何?
原来,这一切跟朱元璋很大的关系。
前面我也说了,李景隆很喜欢读兵书,他常在朱元璋面前炫耀,对战争进行解剖,说得还真是那么回事,就如同是诸葛再世一般。朱元璋便觉得李景隆很了不得,所以派他到四川和湖北等地练兵,结果效果还不错,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
因为李景隆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又是将门虎子,所以很多人就想当然觉得,他一定是个十分优秀的将领。特别是建文帝,对表兄李景隆那是佩服得不得了,跟削藩有关的事都跟他商量,而且很重视他的意见。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后,建文帝派遣长兴侯耿炳文率领数十万大*攻打燕*。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将,战争经验十分丰富,但在狡猾的朱棣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打仗父子兵,上阵亲兄弟,建文帝决定派遣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出征。李景隆第一次带兵打仗就当了大将*,因此喜不自胜,便在建文帝面前表态,一定要一举消灭叛*。
然而,建文帝有些太信任李景隆了,让他当大将*倒是没错,毕竟这人十分可靠,但建文帝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他一人就可以做决定了,而他恰恰又是那种过分自信的人,别人的话他哪里听得进去。
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出征,来到河间驻扎,然后开始了*事部署。当然了,李景隆学了不少兵法,所以布个阵还是问题不大的,关键就看适不适用了。
关于这一点,朱棣是很有话语权的。
起初,朱棣听说是李景隆担任大将*,笑得差点合不拢嘴,然后说出了以下这番话:
李九江(李景隆),豢养之子,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见战阵而辄以五十万付之,是自坑之矣。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朱棣的大致意思是,李景隆就是个纨绔子弟,虽然懂点兵法,但不是个可以统领五十万*队的人,要知道就连汉高祖刘邦最多也才可以统领十万*队而已,李景隆最多只不过是另外一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罢了。
当然了,朱棣不是个轻敌的人,他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他在仔细观察了李景隆的排兵布阵只有,说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占了。
那么,朱棣所说李景隆有五败,是哪五败呢?
1、治*无*令*纪,上下不同心。2、南*将士不适北地霜寒,粮草*备不足。3、贪功求胜,贸然轻进。4、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刚愎自用,没有威信。5、所部尽是乌合之众,混乱无序,多是谀佞小人。朱棣说得不无道理,因为李景隆虽然兵法读得是不少,但根本不会带兵打仗,也不懂得治理*队,而且他的准备并不充足,还贸然前进到河北,距离燕*实在太近了,将自己暴露给朱棣。
而且李景隆还拉帮结派,只信任自己的亲信,而不信任其他将领,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听他的话,*令也就无法落实了。
在看清楚这一切之后,朱棣压根就不打算搭理李景隆,只是留下姚广孝和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并告诉他们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然后带着一对人马去救援永平郡去了,因为那里正在遭受淮阴侯吴高的攻打。
李景隆听说朱棣走了,于是带领数十万大*直奔北平城下,而北平城内只有数万*队,双方实力差距特别大。
但是,朱高炽在城内做了严密的部署,将士一心,拼死守卫,以一当十;而李景隆的大*虽然人数更多,但他指挥失当,号令不严,结果攻打了一天一夜,硬是没将北平城给攻下来。
李景隆初战不利,于是暂时停止攻击,稍作休整。
不久之后,李景隆听说朱棣将宁王的大宁*全部收入囊中,还获得了战斗力爆表的朵颜三卫,他于是决定再次攻打北平,先掏了朱棣的老巢,不然后面的仗就难打了。
李景隆将兵力分散,同时攻打北平的九座城门,八路大*没有取得进展,只有攻打张掖门的都督瞿能眼看就要攻入城中了,但因为李景隆对他十分猜忌,所以下令撤回,瞿能因此功败垂成。
瞿能撤下来之后,李景隆又另外派人去攻打,但是朱高炽让人快速修好了城墙,还让人在墙上泼水成冰(那时候正值严冬)。结果李景隆一看傻眼了,唯一一个可以攻克北平城的机会就这样被他给断送了。
北平城久攻不克,李景隆担心被朱棣断后,便撤*了。朱棣则将燕*在会州整编,然后发起对李景隆的进攻,这是双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战。
朱棣先是消灭了李景隆万余人前哨部队,然后双方在郑家坝展开决战,结果李景隆的排兵布阵完全没啥用,被朱棣连克七营。李景隆在损失了十余万人之后,丢下了数十万人的辎重,最后逃到德州。
建文帝得知李景隆战败的消息之后,认为他是因为威信不足才导致失败的,于是又给他增兵二十几万,总兵力超过六十万。建文帝还给了李景隆*钺专伐之权,这下子就没人敢不听他的话了。
有了前面的教训,李景隆更加谨慎了,双方在白沟河展开大战,结果朱棣多次陷入绝境之中,但被一阵怪风救了他的命。
就在李景隆快要击败燕*的时候,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带着人马赶到了,李景隆*中开始出现骚乱。朱棣又心生一计,带着人马偷偷绕到李景隆大*后侧泛起突袭,还到处放大火,这是在使用疑兵之策。
结果李景隆果然上当,带领大*开始后撤,十几万人被迫投降朱棣,所有辎重也都被朱棣得到。
李景隆退回德州之后不久,惊*未定,又逃回济南。朱棣痛打落水狗,对济南展开全面攻击,李景隆带着少数人再次逃走,六十万大*就这样被他丢得干干净净,其中大部分都投降了朱棣。
经过数次大战,李景隆不但没有获得一场胜利,还充当了朱棣的送财童子,将朱棣给喂得饱饱的,有了对抗朝廷的资本,说他是酒囊饭袋,我觉得不算太夸张吧。
李景隆回到南京之后,大臣们纷纷弹劾他,就连当初举荐他的*子澄也上书说要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但建文帝的心胸宽广到让人难以置信,他不但没有处罚李景隆,还将防守金川门的重任交给他!
冬十月,诏李景隆还。赦不诛。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并言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宜诛。*子澄亦请正其罪以谢天下。皆不听。因为李景隆前后一共损失了七八十万*队,朝廷因此伤了元气,建文帝便采取“议和以求缓攻”的策略,一方面派遣使者与朱棣求和,另一方面又调兵遣将,在各地防守。
建文帝自己喘息,但对朱棣也是一样的,他也获得休整的机会。在经过严密的*事部署之后,朱棣就像是开了挂一样,从河北开始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在建文四年的时候打到了南京城下。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南京城可以组织好防守,等待得地援*到来,建文帝未必会失败。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景隆的一个举动,直接葬送了建文朝!
燕*兵临城下,建文帝忧心忡忡,便有了议和的打算。李景隆早就被朱棣吓破了胆,便积极支持建文帝议和,建文帝便派他去找朱棣商谈此事,但遭到了拒绝,李景隆便回去复命了。
李隆回去后不久,燕*就来到了金川门外,李景隆便跟谷王朱橞开门投降,燕*因此得以进入南京。
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帝皆不问。使景隆及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割地请和。燕兵屯金川门,景隆与谷王橞开门迎降。李景隆为何要开城门投降?
我个人揣测,朱棣绝对是承诺了他什么,或者是他主动找朱棣商议了投降事宜,而李景隆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保。
只能说,李景隆对防守南京城没什么信心,他担心朱棣如果是自己攻入南京城,自己绝对没什么好下场,不如打开城门放朱棣进来,也可以立下功劳来保全自己。
不久之后,朱棣也进入南京城,“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建文朝就此灭亡。朱棣于当年六月登基称帝,还开始大封功臣。
李景隆作为功臣之一,除了保持原来的曹国公爵位之外,还被朱棣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每次上朝都位于班列之首,朱棣对他的恩宠可以说是十分优渥的,就连那些靖难诸功臣都觉得不公平。
李景隆原本觉得自己能保住一条命就不错了,结果被朱棣如此厚待,所以就开始有些飘了,对那些靖难诸功臣,特别是朱棣的燕王府邸旧臣也趾高气昂,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靖难诸功臣原本就对李景隆的功劳在自己之下却封赏比自己高而感到不满,现在还要给他当小弟,所以大家就都开始弹劾他。有人说李景隆受贿,有人说他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但朱棣都不予追究。
在建文朝的时候,李景隆就以百弹(劾)不倒而著称,到了永乐朝依然如此,不得不说他的抗弹能力确实强大啊。
不过,靖难诸功臣并没有放弃,特别是成国公朱能,他觉得自己刀口舔血,拿命换来的功劳,却要被李景隆死死压制,因此心中十分愤懑,便拉来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联名弹劾李景隆跟弟弟李增枝阴谋造反。
这些指控当然是空穴来风的,朱棣对此也十分清楚,他原本是要保全李景隆的,但奈何靖难诸功臣不依不饶,朱棣便觉得,如果不平息他们的怒火,怕是会出事,所以他就下令剥夺了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参*,以国公的待遇赋闲在家。
永乐二年,周王发其建文时至邸受赂事,刑部尚书郑赐等亦劾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诏勿问。已,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与文武群臣,廷劾景隆及弟增枝逆谋有状,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复劾之。诏削勋号,绝朝请,以公归第,奉长公主祀。朱棣这算是和了个稀泥了,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各自退一步,不就海阔天空了吗。
但是,靖难诸功臣并不打算放过李景隆,不久之后礼部尚书李至刚又上书说,李景隆在家里也不老实,接受家人跪拜,如同君臣的礼仪;李增枝更过分,家里田地很多,还养了几百名奴仆,居心叵测啊。
朱棣真是无语了,因为他觉得李至刚对李景隆的的指控,简直是可笑至极。但朱棣同时也很清楚,李至刚是代表靖难诸功臣站出来表态的,这就说明他们还没解气。
没办法,朱棣决心牺牲李景隆和李增枝二人来平息大家的怒火,便下令将二人的官职和爵位剥夺,然后抄没家产,跟家人一起圈禁在家中,不得外出。
至此,李景隆算是彻底失势了,他一度伤心绝望,绝食了好几天,但后来他想通了,决定继续活下去,就又开始吃饭了。
我们不知道李景隆有没有后悔打开金川门,他虽然活了下来,但却丢失了整个李氏家族的尊严。
特对不起朱元璋和朱允炆对他的信任。李景隆的家族也自此没落,他的子孙后来只能依附在朱棣后人的羽翼下生存,再没出过什么厉害的人物。
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外甥。
因为身份的关系,再加上朱元璋晚年的大清洗,使得建文皇帝朝中无将,因此建文皇帝只能矬子里拔将*,多次任用李景隆作为将领带兵出征,讨伐朱棣。
好在李景隆有“建文战神”的光环加持,以50万大*包围朱高炽1万人镇守的北京城,竟然惨败。幸亏李景隆有朱允文这样的亲戚疼他,居然不计前嫌,继续对李景隆委以重任,甚至在朱棣大兵压境之际,把南京城的城防重任交给他,李景隆也不负众望地选择向朱棣投降,打开城门,成为朱棣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位列百官之首。
可是李景隆作为反复无常的贰臣,朱棣可不像朱允文那么好糊弄,不可能像朱允炆那样傻乎乎地信任他,再加上李景隆娇生惯养惯了,为人刻薄,人际关系很差,因此很快受到了朝臣的弹劾,不断有人告发他图谋不轨,有谋逆倾向。
朱棣先是罢了他的官职,让他赋闲在家,后又借机削除了他的曹国公爵位,并查抄家产,将李景隆的家人以及两个弟弟终身囚禁。
值得一提的是李景隆被囚禁后大喊冤枉,并且想用绝食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这货天生没有骨气,只饿着自己一天就忍不住了,之后朱棣将其废为庶人,直到朱棣晚年才囚禁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