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的道具不免粗糙,但服装却很考究。
剧中老安王福晋过寿,贝勒府大摆宴席、唱堂会,邀请满清遗老和好友参加。我们可以看到好多人都穿着“朝服”,就是满清官员的官服。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安贝勒的服装和其他大臣的服装不太一样。安贝勒的朝服的补子是圆团状,而其他大臣的朝服补子是方形,这有历史考据吗?
有。
《鬓边不是海棠红》电视剧截图清代官服有严格的定制,服装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区分等级一个非常重要的物件。
我们可能都听过说“华夏”这俩字是怎么来的。《左传》里头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合起来,就是华夏,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你看这俩字本身就包含着礼仪的意思,而在封建社会,礼仪的一个表现样式,就是在正确的品级穿正确的衣服、见不同的人穿合适的衣服,等等。
清代的官服的配置,或者说官服制度,是在乾隆时期就已经初步制定形成了,当然后世也在这基础上做了一些完善。所以,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一套完备的服饰典制。不管皇帝还是文武百官都不能逾越典制,需要按要求穿相应的服饰。根据身份的高低、场合的不同,要穿不一样的衣服。当然,多说一句,皇帝与百官的服饰要相呼应,同一场合不能出现两种形式不一样的服装,这也是服装制度的一种。比如说皇帝在着吉服时,臣子不能穿常服袍,所以文武百官的服饰也有礼服、吉服等样式,当然,礼服、吉服配有相应的冠,就是帽子。
我们先从《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所穿的衣服开始,待会再来说一下冠,就是所谓顶戴花翎。
《鬓边不是海棠红》电视剧截图一、官员的补服
皇帝的补服我就不多说了,这里着重说一下文武大臣的补服,有什么制度。
补服是文武百宫的重要服装。在样式、用色与王公贵族的补服没有很大区别,“皆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左右,门襟有五颗纽子的石青色外衣。”但重要的是,官位品阶不一样,需要用不同的“补子”,一般来说,皇家的人,除了皇上,比如王爷、贝勒、贝子等皇子皇孙、王子王孙,补子是圆形,以象征其皇家血脉;普通文武大臣的补子形状均为为方形,而这其中,文官的团状补子里画的是鸟,武官的团状补子里画的是兽。当然,不同的鸟和不同的兽,就代表了官阶的不同。
皇帝及皇子皇孙的补服,不用多说,肯定都是龙纹,所以他的衣服叫“龙袍”;而王公贵族、王子王孙的补服,绘的都是蟒纹,所以他的衣服叫“蟒袍”。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补服上“蟒纹”的使用。
在清朝服饰纹样中,蟒纹的出现率也是极高的,一般用于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朝服、补服和蟒袍中。出现在服饰中的蟒纹,一般以蟒纹的数量和蟒爪趾数来区分等级位份。蟒袍中最高地位当属五爪九蟒,多用于皇子、亲王和郡王服饰上;官员最低的文武七八九品官及以下官员只能穿四爪五蟒的憐袍,其它位份的官员蟒数皆在二者范围内。补服中补子的形状分尊贵,圆形补子比方形补子更高贵,圆形补子中的蟒纹有正蟒和行蟒之分,顾名思义,穿正蟒纹饰的要比穿行蟒纹饰要尊贵,这与龙纹是有互通性的。朝服上的蟒袍以正蟒和行蟒的区别为依据来划分等级,和补服中使用蟒纹官品做比较,朝服中可以使用的憐袍的范围更广一些,文武七品以上的朝服中都可用蟒纹做装饰。
如下图:
清朝官员品级与蟒纹样式对应图《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作为“贝勒”,其理应服“四爪蟒纹”,而我通过截图放大来看,该剧服装组确实也是这么安排的,可见是研究过一番的。
二、顶戴花翎
冠上有两件东西值得研究,“顶戴”和“花翎”。在百官服饰中,“顶戴”和“花翎”是两部分。
《鬓边不是海棠红》电视剧截图1.顶戴
“顶戴”是百官的冠顶,主要是相对于帽子上镶嵌的宝石而言,通常用宝石的品种和素金的样式来辨别身份等级的尊卑,和朝珠的佩戴一样,也是清朝中辨别身份品级的特有的方法。
如一品官员的朝冠顶戴,是以冬珠镶饰,还加之红宝石,顶座是镂花的金座;官二品小红宝石镶饰,加之镂花的珊瑚相配,顶座与官一品相同。
如下图:
清代官员品级与顶戴装饰对应图2.花翎
“花翎”,最初是皇帝赐予的一种特殊恩赏,代表着荣耀,不是一般官员可以得到的,随着社会发展,在顺治帝时对的佩戴做出明确的规定,花翎自此与品秩有了关联。
花翎、蓝翎和染蓝翎三者也可统称为花翎,三者么中,花翎是一种孔雀领,只是上面带有类似“目晕”的花纹,形似眼睛,所它也是三者中最昂贵的。“眼”的数目多少,可以直接体现身份等级、官品大小。
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顾名思义,三眼为最贵,其余次之。花翎是身份的象征,发展到清朝后期,赏赐范围逐渐扩大道光以后,过去“非*功不准保荐”至那时则是“若建绩大臣及赏赐王公宗室子弟,并行围,较射,礼赞娴熟赐顶赏赐花领,皆出自特恩。”
后来则更有了捐翎的例制,并明码标价“花翎七千两实银,蓝翎五千两,不准折扣。”
《鬓边不是海棠红》这个剧中,安贝勒的顶戴花翎按照他的地位和品级,应该是红宝石顶、三眼花翎,而剧中恰恰也是这样的,说明服装组对于这一点还是极有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