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雄飞龙山一些下海渔人,常用串网和缉网在浅海潮水中捕抲海鲜,渔获物主要有白蟹、*蛤蟹、白虾*虾、鲻鱼、蜗贝(也称小丈鱼)、箬鳎、泥鱼、章跳、梅鱼、鲥鳗等,上世纪也抲到过洄游的*鱼、鳓鱼、鲨鱼、*貂等体型较大的鱼。当地街市、村庄离海近,渔民将刚捕来的串网、缉网及张网货送上岸去售卖,早晚皆有,货色十分新鲜,大多数鱼蟹“眼晴还会眨,嘴巴还会合(音格)”,这是龙山人舌尖上的福分。当地清代学者有首《凤湖竹枝词》是这样描述的:“西海涂头捕捉忙,纷纷渔担集龙场(龙场,即龙头场)。晚潮小市鱼虾贱,解橐归来已夕阳。”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全靠肩挑步行,没有冷藏设备,生活在翠屏山脉南边的人没有口福品尝到这种“透骨新鲜”的海产品。‖串网串网渔获的海产品,当地人俗称串网货、串网鱼头。串网分大串和小串两种,无论春秋,均可常年作业。大串为流动作业,串网的具体地点不固定,大多选在潮间带中下区,小潮时稍上,大潮汛期下移。每道串网配3-5吨渔船一艘,渔工6-7人,其中船老大1人,为现场指挥者。串网前,先将余顶高2.5米、宽6米的细目渔网连在一起,间隔2米拴住一支4米多高的竹竿,整齐地堆放在船舱中。两支串杆间的渔网称作一窗。潮水涨平时,船老大选择一处鱼口多的潮面,由西向东指挥下网。头篙手把握方向,后篙手撑动渔船,如风大浪急,则前后各增1人,船老大掌网定位,其余船工协力将网杆一窗一窗地拉紧插入泥涂中。串网时,一般网的上缘出潮面约10-20厘米。为防止网内的鱼蟹随潮流出,先在西梢串成一个耳朵状,当地渔民称之“蔚斗”、“鸡笼”,这里捕获的鱼蟹最多。接着,垂直往下串三、五十米,再朝东偏上方向串,一直串至东梢头,形成西梢偏下、东梢稍上、走向与退潮线约成度切角的一道弧形篱笆。串毕,渔船驶靠在西梢旁。潮水退至1米左右深时,船工们先后下水,一手扶一只盛货的圆形推桶,一手持兜网(当地人称之“撩盆”)循网分段来回撩挽鱼蟹。潮水即将退净时,摇动几下串杆,推桶回船,并将躲伏在泥涂中的鱼蟹顺手带走。此时,一些待在一旁的“摞串网”小孩,随即奔向网边,似耘田一般在泥涂上“撮舍”,希望能摸到一些蛰伏下来的鱼蟹。船工撩货结束,回至船上,吃了老大烧好的饭菜,把捞获的海鲜装上箩筐,放至泥鳗船上,由一二个船工驶往码头或市街售卖。其余船工在船上休息,待潮水回涨渔船能撑动时,由西向东收网,发现有大的破洞就稍作修补,等下一潮再串。大串以夏秋为旺,春次之,数九严寒休渔。一般每日串夜潮一次,到了鱼汛期有时串日、夜两潮;偶遇小潮则停串,去岸上拷网、补网和休整。大汛时,有时为多捕些鱼蟹,两艘渔船组合互联,把两道渔网连成一线,俗称“交(音高)巢船”,所获渔物双方平分,相得益彰。小串也称顿串,常年固定在一处布网,不作移动。其网具、串形、方法、渔获物类似大串,但规模小、网窗少,产量低,串地要比大串稍上。小串不用渔船,一般一人操作,退潮时带泥鳗船下海撩货,一日抲两潮。以前,龙山地区有10多只串网船在本地或出外作业,塘下海涂也布有10多道小串。新世纪后,大串、小串捕捞停歇,旨在更好地保护海产资源。‖半浪和鲻鱼在鲻鱼汛期,渔人就会在大串西梢处的网纲上,再外挑挂一道专捕鲻鱼的稀目网袋,当地人称之“半浪”。潮退时,鲻鱼随潮洄游,触及串网后就会本能地跃出网外,刚好落入半浪的网袋中,便搁在那里难以脱身。西门外村一位老渔民说,有一次他们遇到了鱼群,一潮就在串网半浪上捕捡了一千多斤鲻鱼。鲻鱼也称子鱼,是龙山近海传统特产。据志书记载,这里鲻鱼尤为丰腴,曾为明代岁贡海味。鲻鱼头部平扁,胸腹钝圆,尾部侧扁,好似织布时牵引纬线的梭子,因此也有人称之“梭鱼”。其鱼体银灰,纵纹暗色,腹部亮白,以附于泥表的硅藻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料,成长较快,善于蹦跳,栖息在咸淡水相交的潮水或浦流中。当地塘河、浦口处还有一些体貌酷似鲻鱼的鱼,俗名三棱、乌鲻,其腥味较重,身价低廉,与鲻鱼不可同日而语。鲻鱼骨软肉松,腹背皆腴,风味诱人,无论红烧、鲍盐,或加虾子酱清蒸、或制成鱼丸,均为海鲜佳肴、食疗上品,常入家筵、婚庆餐桌。清人有诗赞道:“柳叶初齐杏叶长,几番红雨燕泥香。年来一事差较胜,东海鲻鱼得饱尝。”桃花汛期捕获的鲻鱼最为上乘,亦有古诗为证:“鲻鱼佐餐胜鲈鱼,最好桃花泛浪初。”龙山渔民捕抲浅海鲻鱼除了串网半浪外,还有旋网、拉钓、横流及推缉等许多方法。‖推缉初夏至深秋,一些家住海边的青壮年农民,在晚上或农闲时常用缉网在潮水中推捕海鲜,龙山人称之为缉鱼或推缉。上世纪60年代前,缉网由苎麻线编织,后改为塑料丝线。其网眼较密,能捕到小鱼小蟹,故田央*一带的人叫作“紧缉网”。网口前纲阔3-4米左右,底部后纲约2米,网袋深约1米,两边纲绳分别系于1支长4米多的竹竿上方;竿头缚一翘头鞋状木条,称之“翘仰脚”,防止推网时竿头陷入泥中。两支网杆根部叠连,展开后成人字形。开网时,在重叠处上方约1.5米处再用一竹竿横牚作档,使上面的渔网固定成一个等腰梯形。推缉用的渔篓由竹篾专门编制,当地下海人称作“大笼”。大笼状似葫芦,上口平、大,颈部收,下呈方形;颈处内设一喇叭口的软竹片盖,俗称“倒栓(音算)”,抲来的鱼蟹能滑放进去,但爬不出来。与大笼配对还有一只撩鱼蟹用的竹丝制的小挽兜,柄长尺半,称之“汉斗”。推缉者带着网具徒步或驾驶泥鳗船下海,来到“潮水门头”,将大篓背在身后,汉斗置放倒栓上,竹柄搁在左肩上;泥鳗船浮于水面,系上绳子拖在身后。一般于水深30厘米处撑开缉网,将网斜入潮中,前纲贴住泥涂,人立右侧,手持网杆推着前进。一般每前进十几步,以左手下压右杆下方作为支点、右手用力上提横档作动力点的杠杆原理,起网一次。若网肚中有鱼蟹,就竖起网杆,用汉斗将渔获物挽搳(音忽)至背后的大笼中。在逆风中推缉,起网和挽货时还得转过身来,免得渔网吹罩在身上。推缉者常在潮水及腰处作业,有些后生和推缉老手则可涉水至胸部甚至肩部。在龙山海涂,日潮夜潮、涨潮退潮、顺潮逆潮均可推缉。在夜间涨潮中逆流推捕,一般来说渔获物最丰,因此下海的人众多;秋汛时退潮顺水捕抲,则以追缉白蟹为主,有的人还换用专织的稀目渔网。夜间推缉,早期头戴灯笼照明诱鱼,后改为煤油灯具。夏季朔月大潮时,下海缉鱼的人很多,茫茫海天间渔火闪烁,熠熠波光里网起网落,煞是壮观。时过境迁,如今早已没有下海推缉的人了,海边人家也不见了搁在檐廊中的缉网和大笼,这样的记忆恐渐渐沉寂在光阴的故事里。‖蜗贝蜗贝是串网和缉网的主要渔获物,过去其产量在当地浅海小鱼类中处于前茅。蜗贝书名梭鱼,形如鲻鱼,体长一般只有8-14厘米,人们称其蜗贝鱼头、小丈(音咋)鱼,有人说它长大了就是鲻鱼、梭鱼。蜗贝比泥鱼灵敏得多,弹跳力很好,有时成群跃出潮面戏水。潮退时,有些蜗贝等小鱼蟹未随波逐流,逗留在涂中低洼处的水汪中,于是一些大孩子用面盆、小挚桶把汪中的水戽干,把搁在泥水中的蜗贝等海鲜捡抲来。有时还在出海浦梢上分段栏塘,戽去浦水来捕捉它们。此外,也有人用扳缯在浦闸旁网捕蜗贝等鱼虾。蜗贝骨软刺少,肉脂绵软,食之能明目健身。“蜗贝鱼头烤烤”,是龙山人最常见的吃法,即去其鳞片、内脏,洗净后拌上少许食盐,放入锅中,加上料酒、姜丝,先以中火、后用小火烤之即成;稍大的蜗贝,有时也作红烧,或加咸虾子清蒸,皆香糯爽口,各具其妙。旺产时晒制成蜗贝干,蒸熟后吃起来鲜汁汁,油沫沫的,越嚼越有味。作者|邱雄飞图片|网络编辑|太阳老师投稿请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