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元时期
(一)音乐现象
市民音乐的蓬勃发展是宋、元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舍、勾栏。
(1)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
(2)勾栏,有时也被称为“乐棚”,是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
(3)流浪艺人被称为“路岐人”。
(二)音乐形态
1.曲子
曲子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简称“词”。宋代曲子的创作方法大多是依曲填词。
代表词人:柳永、姜夔等。
《疏影》《凄凉犯》《杏花天影》《暗香》《扬州慢》《鬲溪梅令》
2.说唱音乐
(1)鼓子词鼓子词流行于宋代,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
1)说唱相间—有说有唱,先说后唱,《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2)只唱不说。
(2)诸宫调
创始人为孔三传,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西厢记诸宫调》为董解元所作,是目前所见保存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
(3)唱赚
创始人为张五牛。唱赚是宋代出现了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一种表演形式,其曲调只能连接同一宫调内的曲牌,不能转调。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
(4)陶真
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宋代唱陶真者多是“路岐人”,其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5)货郎儿:代表作品《货郎儿》《货郎太平歌》。
我国的戏曲艺术到宋代得到确立,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体系。
(1)杂剧
元曲“四/六大家”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两世姻缘》
(2)南戏
产生于北宋末年,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或“南戏”。广为流传的“四大传奇”包括《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又名《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三)音乐论著
(四)乐器
1.琵琶—《海青拿天鹅》最早的琵琶独奏曲,是琵琶武曲的代表。
2.七弦琴—《潇湘水云》是由我国宋代浙派古琴创始人郭沔创作的一首古琴作品,收录于《神奇秘谱》中。
(五)记谱法
燕乐俗字谱——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期形式。
(六)乐律学
蔡元定(南宋)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蔡元定称这六律为变律,即“变*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蔡元定的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的转调问题,从而使三分损益律的理论达到了更加完善的地步。
02
明清时期
(一)音乐形态
1.戏曲音乐
(1)明代戏曲的发展——四大声腔
①四大声腔的发源地和艺术特点
②四大声腔的发展之昆山腔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戏剧家,江西临川人,以戏曲“临川四梦“名闻天下。
游园·皂罗袍
(2)清代戏曲的发展
①梆子腔的形成梆子腔也称西秦腔、乱弹、秦腔,是起源于陕西、山西、甘肃一带的古老戏曲曲种。梆子腔属板腔体,一般分花音和苦音两大类。
1)花音——欢音(欢乐的情感);
2)苦音——哭音(悲哀的情感)。
②京剧的形成
四大徽班进京,为了庆祝乾隆皇帝80大寿。四大徽班即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考试如果问“以下不属于四大徽班的是?”要能够选出来。此时不仅是四大徽班进京,还来了很多不同地方的戏曲演员,大家进行了吸收和借鉴。
(1)徽秦合流:吸收了秦腔,形成西皮唱腔。
(2)徽汉合流:吸收了汉剧,形成二*唱腔,汉剧流行与河北一带。
(3)最终两种唱腔形成了重要的一种唱腔,即皮*腔,代表剧种就是京剧。
2.小曲
小曲又称俗曲、时曲,是指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形成艺术化的民歌。小曲的“小”指的是表演形式简单。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小曲填词,创作了有故事情节的长篇叙事音乐,称《聊斋俚曲》,其中的《磨难曲》揭露了清代社会的黑暗,鞭挞了贪官污吏,赞扬了正义的斗争精神。
3.说唱音乐
(1)鼓词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的说唱艺术,一般称为“大鼓”。明代称为“词话”,现存最早的鼓词是明代的《大唐秦王词话》。
(2)弹词
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清代中期,弹词艺术家辈出,其中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对弹词艺术贡献巨大。
(二)作品集
1.《神奇秘谱》《神奇秘谱》是明太祖之子朱权编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初洪熙乙巳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神奇秘谱》全书共3卷,四十八曲。
1)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阳春》《酒狂》《小胡笳》等曲;
2)中、下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长清》《短清》《白雪》《乌夜啼》《昭君怨》等。
2.《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刊行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年),共分3卷。
3.《弦索十三套》又名《弦索备考》,是清嘉庆十九年()蒙族文人荣斋收集整理的一本器乐合奏曲谱。
(三)乐器
1.独奏
(1)古琴——《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2)琵琶——《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收录于《华秋苹琵琶谱》中。
2.合奏
(1)西安鼓乐,民间多称为“细乐”,西安鼓乐各流派的演奏形式分为坐乐与行乐两种。
①坐乐——以笛为主,笙管为衬;
②行乐——属于宋代俗字谱的体系。
(2)福建南音,又叫南管、南曲、南乐。演奏形式按使用乐器的不同,分“上四管”和“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的称为洞管,以品箫为主的称为品管。代表作品包括《四时景》《梅花操》《八骏(走)马》《百鸟归巢》等
(四)乐律学
新法密率
朱载堉,朱元璋的九世孙,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乐律学家、历算家。朱载堉一生完成《乐律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瑟谱》等20多部著作。
《乐律全书》是一部涉及律学、乐学、舞学、历学、算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综合性巨著。“新法密率”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钟不能还原的难题,是音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五)记谱法
工尺谱
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的。明清工尺谱的广泛使用,对保存我国传统音乐和明清戏曲民歌、歌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工尺谱的7个音,音名为“上、尺、工、凡、六、五、乙”,唱名为do、re、mi、fa、sol、la、si。
点击下方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