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引起的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90622/7238488.html清掐丝珐琅瑞兽纹瓜棱手炉一对
年代清
尺寸19.3cm.(75/8in.)High
来源:英国藏家旧藏手炉为冬天暖手之器皿,多为铜制,炉内装炭火,故也称“火笼”。此对手炉,以铜为胎,锻造成型,由炉身及炉盖两部分组成。炉盖弧壁,盖顶设炉箅,作镂雕工艺。正中做镂空鎏金团菊纹饰,外环掐丝珐琅饰梅花、莲荷鲤鱼、绶带吉庆等纹饰相联绕,盖侧一周镂空八个“钱”纹,通透精整,间隔饰缠枝莲纹,可谓匠心独运。炉身两侧置提梁,提梁鎏金,錾刻装饰花卉纹,技艺精湛。炉体做瓜棱式,造型圆鼓,作子母口,腹部斜收,器底圈足,并于露铜胎处施有鎏金,显宫廷作器风范。腹身以天蓝色珐琅釉料为地,腹部主体纹饰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喜上眉梢、鹤鹿同春、一路连科、凤穿牡丹等瑞兽吉祥图案,愈增吉庆色彩,在存世同类藏品中极为少见。此类手炉在清代宫廷档案记载中亦称提炉,可配提杆出行使用,乾隆时期多有以掐丝珐琅装饰者,尤显华丽富贵。如乾隆三年珐琅作活计档载:“……太监毛团胡世杰交掐丝珐琅提炉二件,传旨着收拾配红油杆一对,得时送往圆明园交进,钦此。”可见此式手炉为皇室常用之物。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亦藏有数件掐丝珐琅手炉,如《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编4》,图即为瓜棱式手炉形制,可资参照。通观整器,诸色纷呈,填彩一丝不苟,尤为精彩之处是填彩并非单调的一气呵成,而是注重浓淡相宜的色彩搭配,给人以绚丽华美之观感。整器设色研丽,纹样精美流畅,且小巧雅致,集美观与实用性为一体,鎏金灿烂,宝光莹莹,颇具宫廷御制装饰之风范。
明万历掐丝珐琅开光花卉灵芝纹圆盒
年代明万历
尺寸13cm.(51/8in.)Diam.
明代宫廷掐丝珐琅的第一次高潮在永宣、景泰之际,后经历了百年的沉寂,终于在万历时期迎来了第二次高峰。这一点和宫廷漆器不谋而合。至于为什么在明中近百年期间,宫廷珐琅器都没有年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明代宫廷掐丝珐琅目前有年款的仅见宣德、景泰、嘉靖和万历四朝。宣德款掐丝珐琅器量少质精,特征明显;而景泰款的掐丝珐琅器多为明显的后添、配、改件,并无公认的标准器;而嘉靖年款的掐丝珐琅器,故宫仅有一件龙凤纹盘,且为建国后新入藏,历年国内外拍卖出现也不多,不足以构成系统化的鉴定标准。而万历时期无疑成为明代宫廷珐琅器研究的最佳切入点。故宫博物院在公开资料中,万历款掐丝珐琅器有17件,有甪端两对、熏炉三件、大盆三件、圆盒三件、盏两件、盘一件、瓶一件。在国内外其它博物馆以及拍卖会出现过的万历款掐丝珐琅器也不在少数。其特征如下,器型:1、掐丝珐琅甪端,仅见故宫博物院。2、掐丝珐琅熏炉,目前所见近十种不同形制。3、掐丝珐琅大盘,最大尺寸近60厘米;4、掐丝珐琅盒,尺寸在10-13厘米之间,以圆盒居多,也有六方盒以及多层盒;5、少数的烛台、碗、盘以及插屏、花钱等。款识:1、常见双线掐丝填红彩“大明万历年造”六字两行款;2、罕见“大明万历年制”单行六字款,双线掐丝“万历年制”四字款,双线掐丝“万历年造”四字款,双线阴刻“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一列款,阴刻“大明万历甲寅年造”八字环形款等。纹饰:1、五爪龙纹。多见双龙戏珠,极少数开窗正面龙;2、植物花卉纹。常见莲花、菊花、灵芝。另边饰常见一种五瓣小花。3、“卍”“寿”纹、阴阳案、佛家八宝、杂宝纹等。釉色:1、万历时期釉色明显增加了暖色调,相对较多的使用了红色、*色、和明粉色,大量使用混合色。2、这个时期绿色、蓝色呈半透明状,柠檬*呈现粒子状,粉色为红、白釉组成的混合色。灵芝纹在万历宫廷掐丝珐琅植物花卉纹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纹饰,而且它只出现在万历时期的宫廷掐丝珐琅中,民间不见。
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葫芦瓶
年代明
尺寸12cm.(43/4in.)High
本品葫芦造型,隽巧可爱,独特新奇,唇口直颈,底承圈足。瓶身表面以珐琅彩釉施绘装饰,通体以蓝色釉料为地,描绘缠枝莲花图案纹样装饰,布局疏朗,花朵饱满,以单线勾勒枝蔓,掐丝活泼豪放,既显齐整规制,又于其中呈现样式、颜色变化,极具匠心。整器釉质细腻,气泡较少,反映出珐琅质量的精良。各缠枝莲花皆以掐丝金线勾勒,做工精细,均匀流畅,更添瓶器华美庄丽之气。此种葫芦式瓶的造型在珐琅器中比较罕见,若如得之于案头又何其惬意,以之瓶花,更见逸趣,令人无不为之赞叹。
明掐丝珐琅缠枝菊纹筒式炉
年代明
尺寸9.8cm.(37/8in.)High
炉呈筒式,直壁,平底,三蹄足。造型规整。口沿、底部及足部鎏金,炉外壁分两层装饰,口沿下以绿蓝色釉为地,绘缠枝花卉纹一周。腹部以浅蓝色釉为地,地上用红、草绿、墨绿、莹白、葡萄紫等色釉描绘出缠枝花卉纹饰,妍丽又和谐。整体珐琅釉的色彩纯正,具有晶莹的透明感。釉料饱满,砂眼分布自然。整器造型稳重古朴,掐丝精细,釉色丰富,色泽醇厚,局部鎏金,璀璨生辉,宫廷气息浓郁。
明晚期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天鸡耳炉
年代明晚期
尺寸16cm.(61/4in.)Diam.
法盏炉多为道家所用,宣德年间铸造铜炉,多分赐天下道观。明清至今,以其形制古雅、别致,常为玩炉之精品。此炉形壮阔粗浑,透露出端庄古雅之姿,气势非凡。平口外撇幅度大,腹身呈圆筒状,似敞口的茶盏,又如初绽的花朵,由上而下渐收。腹两侧天鸡耳,挺括粗浑,下承接三足,其势内倾,踞地有力,灵巧端庄。双耳、兽足均原有鎏金,传承年代久远,内膛金水多以脱落斑驳,通身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外壁足胫处饰缠枝莲纹一周,炉底亦以掐丝珐琅装饰,四组缠枝莲对称分布,大花小叶,表现出明代晚期掐丝珐琅工艺特色。传世的作品以宣炉科为多见,掐丝珐琅制作的法盏炉极为鲜见。
清康熙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鬲式炉
年代清康熙
尺寸12.5cm.(47/8in.)Diam.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展览:JapaneseCloisonne:TheSevenTreasures,VAMuseum出版:GregoryIrvine,JapaneseCloisonne:TheSevenTreasures,VApublication,,P9,46。此炉扁敦厚,平口折沿,束腰短颈,腹部圆鼓,下承三乳足。整器以精铜为胎,质地坚实细腻,器表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色泽纯净均匀,其上掐丝勾勒线条,填入红、绿、紫等各色珐琅彩绘饰图案,色调沈稳而雍容。其以缠枝莲纹为装饰图案,藤叶自肩部向下蔓生,蜿蜒于器表,枝叶宽厚,叶脉之中又以掐丝金线表现茎杆纹路,虽为装饰纹样,亦可体现叶脉波折之态。底刻“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且底承炉座,殊为难得。整件炉器色彩艳丽,掐丝精细,花纹流畅,釉色亦较为厚重,具有清康熙掐丝珐琅的特点。
明早期掐丝珐琅葡萄纹香炉
年代明早期
尺寸16cm.(61/4in.)High
来源:日本金工泰斗秦藏六旧藏中国掐丝珐琅器,从出现之初就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香炉一直是掐丝珐琅器中较常见的器型。葡萄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葡萄纹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到了唐朝已经非常的盛行,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上。明早期瓷器、漆器和珐琅器都爱装饰葡萄纹。这件明早期掐丝珐琅葡萄纹香炉,器型端庄、饱满。釉色莹润,设色淡雅。以经典的天蓝色作为底色,加饰墨绿、紫色、松绿等冷色调珐琅,给人一种清新而淡雅、高贵又沉稳的感觉。少许的红色珐琅凭添不少活跃,使整体色调不至沉闷。紫色和墨绿颜色深邃,质地透明,似翠玉、像紫晶。这一经典配色,在这段时间极为盛行。沿口深雕一圈极为规整的回纹,鎏金绳耳饱满有力。盖子镂雕双龙戏珠纹,雕工俊秀、精美。盖钮镂雕火焰宝珠纹,火焰跳跃、蹿聚成珠,生动形象,动感十足。精致而华美的鎏金部件是香炉画龙点睛之作,是其皇室尊贵身份的证明。景泰天顺年间,王佐对《格古要论》进行了增补,其中在“大食窑”下后增“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由此可知,在明初,掐丝珐琅有民间制作和宫廷制作之分。下面结合故宫藏掐丝珐琅实物,谈谈清初皇室审美对珐琅器的影响。以此来探寻明代掐丝珐琅器在宫廷的蛛丝马迹。满清入主中原以后,就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深深的吸引,更痴迷于无数的深宫瑰宝。掐丝珐琅作为宫廷艺术的代表自然受到了满清皇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