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不仅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 [复制链接]

1#

话说公元年6月10日,长安城南紫风阁,极是一派人影憧憧的热闹景象。大约因为是周六?长安雅士薛佩生,雅女秀秀,广西方方,海南舒舒,重庆陈陈,长安西西,东北蚊蚊,安徽淇淇,长安妍妍,成都星星,商南沙秀才已是着实营造出一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盛景之外,尚有一诺、二宝两位小可人儿或是插花,或是堆城堡,点缀其中,煞是有趣。

先生自带了舒舒、陈陈,唱谱、练指、踩节奏,很久没来的沙秀才还是那样神龙见首不见尾,早先学过的东西又从头起练,间或给两个小人儿打扰一下,想来好不容易捡起来的记忆又如风中落花,四散开了去了。

妍妍到得较晚,一袭绿裙,飘然而至。星星、淇淇、方方、西都在一起品饮蚊蚊泡的盖碗茶,一边听秀秀老师分析茶元素—青叶醇:是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之一。高浓度的青叶醇有强烈的青草气,稀释后有清香的感觉…….一边讨论、分享心得,不知怎么地又开始讨论起南北方汉语发音的差异—成都的星星同学遂在那里“来来”“奶奶”闹个不清,朱唇皓齿,笑靥如花,好玩得紧。

今日辩经会题为《唐风葛生》,作为传世文学作品中最早的悼亡诗,对后世的悼亡作品有较大影响。朱守亮《诗经评释》认为此诗“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

原文:

葛生蒙楚⑵,蔹蔓于野⑶。予美亡此⑷,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⑸,蔹蔓于域⑹。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⑺,锦衾烂兮⑻。予美亡此,谁与独旦⑼!

夏之日,冬之夜⑽。百岁之后,归於其居⑾!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注释:

⑴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

⑵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

⑶蔹(liǎn):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

⑷予美:我的好人。郑笺:“我所美之人。”朱熹《诗集传》:“妇人指其夫也。”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

⑷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

⑹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营域,或作茔域,古为葬地之称。《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⑺角枕:牛角做的枕头。据《周礼·王府》注,角枕用于枕尸首。粲:同“灿”。

⑻锦衾:锦缎褥。闻一多《风诗类钞》:“角枕、锦衾,皆敛死者所用。”烂:灿烂。

⑼旦:天亮。朱熹《诗集传》:“独旦,独处至旦也。”一说旦释为安,闻一多《风诗类钞》:“旦,坦。”“坦,安也。”

⑽夏之日、冬之夜:夏之日长,冬之夜长,言时间长也。

⑾其居:亡夫的墓穴。下文“其室”义同。

译文:

葛藤覆盖了一丛丛的*荆,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茔。我的亲密爱人长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守安宁!

葛藤覆盖了丛生的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我的亲密爱人埋葬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自安息!

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我的亲密爱人安眠在这里,谁和他在一起?独枕待旦!

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煎熬,冬夜是那样漫长难耐孤寒。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作清风,随你而来相会在碧落*泉!

没有你的日子里冬夜漫漫,夏天是那样漫长尤感孤寂。终有一天我也要化为泥土,随你而来相聚在这块宝地!

赏析: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从结构上看,可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为有“予美亡此”句的三章,后一部分为有“百岁之后”句的两章。对后一部分是用赋法,诸家无异议,但对前一部分,除第三章皆认为是赋外,第一、二两章却有“兴”、“比而赋”、“赋”等三种说法。“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两句,互文见义,都既有兴起整章的作用,也有以藤草之生各有托附比喻情侣相亲相爱关系的意思,也有对眼前所见景物的真实描绘,可以说是“兴而比而赋”。这一开篇即出现的兴、比、赋兼而有之的意象,设置了荒凉凄清、冷落萧条的规定情境,显示出一种悲剧美作。接着,“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是表达对去世的配偶表示哀悼怀念之情。这里的比兴意义是:野外蔓生的葛藤蔹茎缠绕覆盖着荆树丛,就像爱人那样相依相偎,而诗中主人公却是形单影只,孤独寂寞,好不悲凉。第三章写“至墓则思衾枕鲜华”(郝懿行《诗问》),“角枕、锦衾,殉葬之物也。极惨苦事,忽插极鲜艳语,更难堪”(牛运震《诗志》)。而“谁与独旦”如释“旦”为旦夕之旦,其意义又较“独处”、“独息”有所发展,通宵达旦,辗转难眠,其思念之深,悲哀之重,几乎无以复加。

后两章,语句重复尤甚于前三章,仅“居”、“室”两字不同,而这两字意义几乎无别。可它又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句,“夏之日,冬之夜”颠倒为“冬之夜,夏之日”,不能解释为作歌词连番咏唱所自然形成,而是作者刻意为之。两章所述,体现了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感慨叹息,也表现出对荷载着感情重负的生命之旅最终归宿的深刻。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

清代陈继揆《读诗臆补》引陈仅评语:“此诗五章,前二章为一调,后二章为一调,中一章承上章而变之,以作转纽。‘独旦’二字,为下‘日’、‘夜’、‘百岁’之引端。篇法于诸诗中别出一格。”

欲知明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人事天,莫若啬

斯人独憔悴,望尽天涯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