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生死路系列四中药的ld [复制链接]

1#

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和十九畏,早已被业内人士所异议。十九畏对临床用药还影响不大,它给人们的印象不是那么太可怕,最多降低某些药的疗效。特别是十八反,是给中医人士的一具紧箍咒,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被禁用,并且是写入教课书和药典,也就是说被依法禁用,无疑捆住了中医人的手足。怎么这样说呢,十八反是被国家权威的书籍所登载的,在关键时候是具有法律效应的。事实上,十八反中许多药对在临床中经常应用,在使用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情况,更无因服用十八反造成病人死亡的病例。但是,如果病人服用的中药有十八反,并且病人的一个巧合突然猝死,病人家属拿中药十八反说事,那时候医生就可能得被绳之以法。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医生当到一定的份儿上就不再“尊守规矩”了,玩一玩十八反是很常见的事。

下面是十八反和十九畏及歌诀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第一句:本草明确的指出了十八种药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蒌(瓜蒌)贝(贝母)蔹(白蔹)芨(白芨)攻击或与乌(乌头)相对

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与草(甘草)不和

第四句:诸参(人参、丹参、沙参、元参等所有的参)辛(细辛)芍(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叛

十九畏:

硫*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硫*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八反所涉药物主要来源于南北朝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而歌诀体载的表述形式出现在宋金时期,明代又做了一些补充。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出自于何人之手,从古至今没有任何记载十八反出现的是什么反应。“反”就是要出现*性反应,这个*性反应出现在哪里呢?是神经*性、心脏*性、肾脏*性、肝脏*性、肌肉*性、口腔及消化道*性还是血液*性?古代没有记载,近代也没有记载,不能说子虚乌有吧,起码没有任何佐证来证明它们的“反”和它们的“*”。

对初学医者,十八反就是个难过的坎儿,心中有一种神秘的畏惧。刚毕业行医时,我对十八反也是慎之又慎,曾有一次无意中给病人开出的处方使用了附子和半夏,随后在药房自己查看处方时发现,但病人已经拿药回家了。出了这种事情心中十分害怕,立即骑自行车几十里找到病人(那时候电话不普及,交通工具很不方便),并及时阻止了病人没让他服那个药物。现在想想都有点可笑,因为后来的事实说明那就更本没*。

为了证实这两药物是否有*,先配在一起喂鸡发现没任何问题,又自己吃了多次没反应,并且还用相同的办法试了几种另外的十八反药物,同样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据此我提出大胆的设想,十八反原本就不存在(当然,十八反中的甘遂、芫花、大戟、藜芦、草乌、川乌本身有剧*,还有附子、半夏也有一定的*性,与十八反无关),是临床偶然事件导致对药物配对的错误认识,并且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比如当今医闹事件频发的今天,可能病人入院后就先静脉输上了葡萄糖加维生素C,或者可能输上了生理盐水加维生素B6等,恰巧这时病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猝死,病人家属就误认为或明知不是而顾意说成输错药物致死。病人家属的目的很明确为的是讹钱,可要放在古代那时的条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种猝死的本质,挡不住会搞出个维生素C反葡萄糖,维生素B6反生理盐水之类的笑话来,写在教课书里永远被禁用。完全有可能,古代中医的十八反就是在这种偶然事件下的错误认识形成的。

对此我曾多次问及接触的同行们,他们大多数也认为临床可能能用,但不敢放开使用,多表示虽然临床应用没发现问题,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就得尊重。可是老祖宗是禁忌不让用的呀,如你背着老祖宗偷偷地用不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吗?我还多次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