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用什么药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9/5943327.html从年前的濮阳“蚌塑龙”,到南宋龙泉的暧昧青龙,远古走来的神兽完成了从原始图腾到皇权象征的身份飞跃;也实现了由陶到瓷的承载转变。尤其是宋代郭若虚“龙形九似”的提出,让龙的形象彻底具化。原本虚无缥缈的神兽,就此印入了中国人的血脉。(详情请见:龙纹瓷器——成长篇:从远古图腾到宋代名窑,年成就皇权象征)
陈寅恪先生说:
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我看来,赵宋之造极,不仅在于文学史上那些灿烂的名字、书画陶瓷上的辉煌艺术,更体现在汴梁夜市中的人间烟火。曾经有官员给宋真宗上书,建议为墟市制定规则,不能让商贩太自由。
宋真宗反问说:那不是扰民吗?
可惜崖山之后,步入封建社会晚期的元明清三代,再无赵家心胸,反倒愈加的皇权森森,夯实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而龙纹瓷器,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来了极致的表达,并神奇的成为国运兴衰的隐喻象征。
也许你可能认为蒙古族的图腾是狼或者鹰,龙在草原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事实并非如此。以龙为图腾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境内,南宋使臣赵珙也在《蒙鞑备录》记载到:
成吉思之仪卫…所坐乃金裹龙头胡床…其鞍马带上,亦以*金盘龙为饰,国王亦然
红山玉龙
可见早在吞并南宋、接受汉化之前,龙对于蒙古贵族而言已经有了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随着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的建立,元朝统治者开始将龙附会为帝王的化身,利用民间对龙的尊敬和恐惧,巩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里江山,并由此开启了龙纹真正的盛世。
一、青花龙纹
游牧民族天然的重商主义,让元朝手工业在商业的催生下迅速成长。蒙古铁蹄打通了东西交通的主动脉,带来了西域匠人和技术。大汗忽必烈将他们集中在赣北小城,成立了浮梁磁局。千年瓷都景德镇第一次迎来了皇家御窑的设立,并由此直到晚清从未断绝。
总之,西域的融入、皇家的重视、手工业的兴旺,几方风云际会之下,一个崭新的瓷器品类于元代诞生,这就是称雄后世陶瓷领域年的青花瓷。
蒙古人满眼长空白云,蓝与白是他们的挚爱;而看惯了素雅单色釉的民众也被繁复的纹饰所吸引,新的品种甫一登场,就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满堂喝彩。龙纹也逐渐脱离了宋代刻、划、印等胚体装饰技法,向传统绘画方向转变。这在瓷器龙纹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元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瓷绘工匠们学习大家笔法,追求画意与笔法的统一,将龙描绘的有浓有淡、层次分明。此外,龙纹构图也更加多样,形成了云龙纹、海水龙纹、戏珠龙纹等固定样式,一直沿用至明清。
具体到龙的形象,元龙一改宋时的厚重,瘦身明显,却更显得矫健凶猛。尤其龙吻及龙爪处,开合有力,锋利如刀,展现出极强的攻击性。这种气势无疑体现了元朝以武立国的宗旨。下图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龙纹梅瓶,龙身修长,鳞片细致,龙腿粗壮,龙爪钩抓有力,浑身充满爆炸性的力量感,让人见之生畏。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龙纹梅瓶
此外,元代还有一种蓝底白花龙纹,诞生比青花更早,品级也更高。如下图著名的扬州博物馆藏蓝底白龙纹梅瓶,一条小白龙仿佛正在大海中畅游,比之青花另有一番高贵典雅的美感。
扬州博物馆藏蓝底白龙纹梅瓶
二、单色釉龙纹
元代景德镇除首创青花外,还延承单色釉传统,烧造了新的白釉品类——卵白釉,以酷似鹅蛋白中泛青之色而得名。有精品者下刻“枢府”、“太禧”、“福禄”等款识,表明其皇家御用的身份,后世称之为“枢府釉”。《新增格古要论》:
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
枢府釉龙纹数量可观,以刻划、模印为主。下图秋水堂旧藏刻穿花凤海水龙纹罐,是其早期刻划类龙纹的代表作品。
秋水堂旧藏刻穿花凤海水龙纹罐
此外,南宋之后的龙泉窑逐渐衰退,却仍是元代最重要的单色釉窑口。其模印龙纹别具一格,虽形态也转向元龙的瘦长矫健,但搭配着莹莹青绿之色,另有一番天真烂漫,让人怀念起那个文采昌盛的大宋王朝。
元代龙泉窑豆青龙纹盘
三、元朝统治者的无奈
历史上,唐代龙纹与元龙最为相似,一样的矫健灵动,但后者无疑又多了几分生猛剽悍。蒙古铁蹄摧枯拉朽般的打下了大大的疆土,不料守成却难,于是希求借助龙的神异塑造*权合法性,龙就在此时被赋予了民间禁忌的色彩。《元史·舆服》:
至元二年,禁服…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
身着红色龙袍的元世祖《元世祖出猎图》
但汉民族数千年来早已习惯了与龙相伴,民间龙纹屡禁不止,元廷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曾过分追究。《通制条格》记载:
大德元年三月,中书省奏曰:“街市卖的段子,似上位穿的御用大龙。”
官方的回复则是:“不碍事”,令人莞尔。
总之,不善治国的元代统治者对龙的运用有心无力。游牧民族不理解汉龙的播云耕雨、守土安民;他们更擅长“龙战于野”,来去如风。而元朝不到百年的国祚,无疑印证了这一点。但瓷器龙纹艺术无疑在元代迈上了新的台阶,等待着汉家王朝将它发扬光大。
一、诡异的洪武龙纹
如果能与一位古代人物聊聊人生,朱重八是个很好的选择。煌煌五千年,以乞丐之躯登天子之堂,跨度之大,震古烁今。要说他有没有身份落差带来的不适应感,我想是有的。例如此时的龙纹,圆头大脑、双目圆睁、龙角细软,龙须却消失不见,后世称之为“猫脸龙”。此种龙形前所未见,洪武后也再无踪影,诡异之极。
专家学者对“猫脸龙”有诸多猜测,不去细表。在我看来,这诡异的龙纹也许正是初登大宝的朱重八手忙脚乱的写照。大明初时,百废待兴,怎样将龙纹烧的既有大明的独特风韵,又让子民观之亲切又敬畏,实在是一件体现艺术水准的难事。朱元璋行兵打仗是把好手,玩儿艺术实在是勉为其难。于是形态酷似元龙,龙首却如“猫脸”的诡异龙纹就这样滑稽登场。
此外,恢复惨遭战乱荼*的景德镇,也不是一朝之功。虽然洪武二年就喊出了重振御窑的口号,但其后三十多年一直是龙泉与景德镇一起承担御窑任务。《明史》:
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行移饶(饶州景德镇)处(处州龙泉)等府烧造
洪武早期一脉相承的“饶处”御供瓷器
直到洪武三十五年,景德镇御窑才正式恢复。“猫脸龙”也从此销声匿迹,完成了在略显窘迫的明初所承担的*治任务。但朱元璋对龙纹的执着,却为年的大明王朝定下了“尚龙”的基调,也就注定了“飞龙在天”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二、昂扬凶猛的永宣龙纹
洪武后一场靖难,非但没有动摇大明国本,却让雄才大略的永乐帝走上台前。*治上迁都北京、设立内阁,*事上威服蒙古、收复安南,外交上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篡位的朱棣亲手打造了大明王朝最辉煌的盛世景象。
相应的,永乐御窑也一扫洪武时的应付心态,甜白、鲜红、霁蓝…名品辈出,青花更是可圈可点。龙纹作品也随之增多,并随着大明国力的强盛呈现出昂扬之势,自有一番天朝气派。
下图是著名的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出土于景德镇珠山御窑。其上红龙占比极大,身形较之元龙更加粗壮;龙爪一改元代的细长风格,锋利如匕首;龙首阔大,怒目圆睁。最吸引人的是龙须龙鬃冲天而上,象征着大明在永乐治下的昂扬国力。
永乐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永乐之后,大明迎来了宣德皇帝朱瞻基这个妙人,《无声诗史》评价其:
帝天藻飞翔,雅尚词翰,尤精于绘事,凡山水、人物、花竹翎毛,无不臻妙
龙纹遇到这样极具艺术水准的皇帝,自然发展的更加完善。下图台北故宫藏宣德青花龙纹盘,龙纹首次以正面出现,龙嘴怒张,龙腿撑起,五指呈风车状,腾飞于波涛之上。这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几乎是年龙纹历史中最凶猛的表达。所以,我们记住这件盘子,就等于记住了中华龙纹最昂扬的瞬间,恰如飞龙在天。
台北故宫藏宣德青花龙纹盘
三、秀美的成弘龙纹
所谓“盛极必衰”,大明龙纹刚刚张牙舞爪了一番,就接连迎来了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原本蒸蒸日上的国运一下变得风雨飘摇起来。另一边,皇家禁忌却愈发严苛。《明英宗实录》:
正统十二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
明英宗朱祁镇
凌迟、连坐,备极残酷,几乎堵死了景德镇民窑所有产品通路,因此学界早年间有“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黑暗期”之说。
好在其后的成化、弘治二帝,性情温和仁厚,实行休养生息之策,成就了“弘治中兴”,大明王朝这才算稳住局势。此时的龙纹也从永宣的凶猛转向成弘的秀美,既体现帝王情趣,也暗合了国势的走向。
下图成化斗彩海水龙纹盖罐,采用了成化朝新研发的斗彩技术,先勾勒图案轮廓,入窑高温烧制;再于轮廓中填彩,二次入窑低温烧成。工艺繁复,成品秀美细腻,与永宣风格迥然而异。
成化斗彩海水龙纹盖罐
又有弘治青花荷塘游龙纹碗,灵动的小龙在池塘中玩耍,一派国泰民安的祥和之感。
弘治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四、衰败的晚明龙纹
“弘治中兴”后,大明王朝迎来了一连串不靠谱的帝王。嘉靖前期力推新*、改革旧弊;后期却重用奸相、沉迷道教,龙纹也在其手中不断变化形貌。下图左侧的龙纹绣墩,五彩龙表现的极为兴奋,似乎正准备大展拳脚;右侧青花龙纹罐,却是面目模糊,形态滑稽,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
嘉靖龙纹绣墩与青花龙纹罐
万历皇帝在位48年,为明朝帝王之最,却又三十年“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龙纹也如下图般占比明显缩小,隐喻着朱翊钧极低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万历五彩穿花龙纹水丞
时至崇祯,大明王朝到了穷途末路之境。观此时之龙纹,竟然惊人的呈现出一头白发,原本高傲的龙首已经低垂,朱家气数尽矣。
崇祯青花龙纹缸
五、鲜明的时代隐喻
自年崖山之战,至年徐达攻克元大都,龙纹历经89年重回汉家王朝,虽在洪武时期经历了短暂的迷惘,但其后的表达都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永宣的昂扬、成弘的秀美、嘉万的颓唐、崇祯的衰败,龙的态势无一不隐喻了国运的走向。当然,时代性是艺术的基调,但也只有龙纹才会如此呈现的如此鲜明,让人不禁赞叹龙之于大汉王朝的特殊地位。
昂扬向上的宣德青花龙纹
此外,洪武三十五年景德镇御窑的设立,极大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瓷业面貌。一方面,御窑在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