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达摩留下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颂词,预言禅宗在经过这“一花五叶”的传承之后,就会开遍东土。
慧能大师在灭度之前,开示了众位祖师的颂词,其中初祖菩提达摩的颂词是:“吾本来唐国,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里的“一花”就是指达摩自己,“五叶”是指达摩之后的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等五个人。
颂词的意思是说,到了慧能这里,禅宗将迎来最繁荣的时期。虽然这首颂是后人的附会,但历史上的禅宗确实是这样发展的。
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姓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为“达摩”,意思是已经通达了佛法。
传说达摩见东方有大乘气象,所以在南朝宋末从海上来到广州传法。
梁武帝听说达摩的大名,就将他迎入宫中,但是两人的观点不相契合,梁武帝曾经问达摩,说自己造寺、布施无数,为佛教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有什么功德吗,达摩冷冷地说“并无功德”。
所以达摩在南朝没有待多久就离开了。
在离开南朝后,达摩“一苇渡江”,北上来到嵩山,为了等能继承自己禅法的弟子出现,一直在嵩山面壁九年。
达摩的苦心并没有白费,后来果然出现了一个得到达摩真传的弟子,这就是后来的禅宗二祖慧可。
关于慧可的最著名的传说是“断臂立雪”。
达摩说求法的人要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自断其臂,在雪中站立数宵,表示他学禅法的决心。
达摩入灭之前,认为他的弟子中只有慧可才得其真髓,于是传衣钵给慧可,所以慧可被尊为禅宗二祖。
慧可的禅学思想传自达摩,特别是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经》。慧可强调修行佛法不在于语言,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
在慧可的大力提倡下,这个思想给后世学禅的人以较大的影响。
北周武帝灭佛期间,二祖慧可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在隐居期间,慧可于是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后来就遇见了僧璨。
僧璨当时是个居士,慧可开示僧璨说,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心外没有任何佛与法,佛与法一体不二,所谓佛、法、僧三宝,都是依心而立的。
从此僧璨开悟,剃度出家,追随慧可左右,并得到了慧可的衣钵。
到了四祖道信这里,他在庐山大林寺和蕲州*梅双峰山,弘扬达摩禅法,门徒有多人。
在道信的努力下,禅宗在禅风、禅理、禅法上多有建树,在组织和生活方面初步具有了宗门特点,所以成为中国禅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把各种禅修方式归纳为五种,这五种禅法都围绕“心”而展开,所以从达摩到道信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道信认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修心,才能使清净圆满的自心得到自然呈现。
五祖弘忍继承了道信的禅宗法统,在蕲州*梅的东山弘法,所以弘忍所传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的特点是使禅修与日常生活进一步相互融合,中国禅宗的组织形式在这里已经基本确立。后来的南宗和北宗之间“相敌如楚汉”,但都承认弘忍的祖师地位,可见弘忍在禅宗史上的重要性。
弘忍禅法的基本思想是“守本真心”,认为守住本心是涅槃的根本,是入道的必经之路。
弘忍在《最上乘论》中说,本心就是“自性圆满清净自心”,也就是“我心”、“真心”、“真如佛性”等。
很多学者认为,慧能才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因为后世禅宗的基本思想多是从慧能开始的。
慧能的创见主要体现在“顿悟成佛”的修行观、“自心是净土”的净土观、“即心即佛”的本心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的佛法论等方面,打破一切外在的形式,着重强调一切修行都是修心的思想。
正因为到了慧能这里禅宗的基本思想都已经成熟了,所以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对禅宗早期发展的很好的概括。